51学通信技术论坛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查看: 3899|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运营商应稳妥推进智能管道策略的关键能力建设 [复制链接]

Rank: 9Rank: 9

懒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3-10-1 15:02:34 |只看该作者 |倒序浏览
一键分享 一键分享
智能管道是运营商应对当前通信行业挑战,避免沦为“哑管道”的一种策略。实施智能管道策略需要建设的基本能力包括建设差异化的传输能力,以API形式开放运营商的基础资源等。管道的差异化传输能力具有可视、可控、可管的特性,可实现对稀缺移动网络资源的有效管理;API开放有助于运营商汇聚产业链优质资源,涉及自身核心优势与用户隐私可建立API的分级管理体系。

移动通信技术几十年来一直在持续不断地进步,但是,如果从ITU衡量通信服务价格占人均国民总收入比例的综合评价指标即IPB指数(ICT
Price Basket)看,仅2008年到2010年,就已经下降了18%,换句话说,运营商从网络中获取的边际收益正在逐渐降低。


2008年,苹果推出应用商店并获得巨大成功。之后,个性化的内容、应用和广告服务越来越受到用户的青睐,电信运营商的传统服务,如语音、短/彩信等,收入增长逐步放缓,并有被互联网OTT服务替代的趋势。虽然通过手机享受的各种应用不得不依赖运营商提供的高速移动宽带网络,但是流量的快速增长并没有给运营商带来相应的收入,ARPU值停滞不前甚至逐年缩小,运营商反而需要不断加大网络建设投入力度以满足流量的爆炸性增长,即剪刀差效应。互联网OTT业务的繁荣使得运营商过去十年建立的围墙花园模式正在坍塌,互联网公司绕过运营商,直接向用户提供服务,而传统的电信运营商则沦为“哑管道”。总的来说,全球电信运营商正面临着三个挑战:长尾化需求明显、流量收入剪刀差持续扩大,以及失去用户入口。

运营商面对通信行业新形势下的挑战,曾经试图在服务上向产业链上游延伸,主要是提供增值服务,如Vodafone360等,但是并没有取得预期的市场效果。相比之下,互联网公司以其对消费者需求的高度契合和快速的市场响应机制,在OTT服务方面迅速崛起。

国内外主流运营商普遍希望摆脱“哑管道”的地位,发挥基础通信资源的优势,打造更灵活的市场响应机制,提供更贴近用户需求的服务。但是,运营商向智能管道方向转型需要在关键能力上进一步提升;而要获得实质性的提升也需要制定智能管道建设的策略。

智能管道既有技术内涵也是服务策略

设备生产商对智能管道的理解侧重于技术层面。爱立信认为,智能管道是一种网络形态:具有网络开放能力、差异化QoS、个性化QoE的特性。中兴通讯将智能管道解释为网络的智能化,包括智能接入、智能承载、智能业务和智能管理四个方面。

电信咨询公司也对智能管道的内涵提出了自己的见解,但是普遍超出了技术范畴,将智能管道延伸为一种服务策略。Gartner对智能管道的理解侧重于战略层面,主要在于为用户提供高质量传输服务,但不直接提供内容应用服务,打造优质平台以支撑产业链上游OTT服务商、虚拟服务商、批租商的业务(类似于B2B服务),并通过差异化手段提升流量收入。Detecon认为智能管道主要包含两层含义:QoS级差异化传输能力和通过API开放提供的批租服务,目的是将运营商从无序的宽带接入提供商里区分出来,建立以技术为根基的新型商业模型。

笔者认为,应当将智能管道理解为一种服务策略,它发挥了运营商在基础通信方面的资源优势和平台提供者的角色优势,通过积极聚合产业链优质内容应用和打造精细化服务营销能力来形成差异化的竞争能力。为此,运营商需要在基础网络和IT架构方面有所提升。具体来说,需要建立QoS级的差异化传输能力,并打造以API开放为核心的一体化IT架构。

差异化传输是智能管道的最基本能力

差异化传输可有效管理网络资源

电信运营商处理网络数据的时候采取的是尽力服务的原则,对实时视频电话、文件传输或一般的网页浏览均不做任何区分。这种尽力服务的原则使得某些下载业务会影响其他需要较高带宽的视频业务的流畅性。移动网络的带宽和传输能力是有限的,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当前的网络技术、区域内的活跃用户数,以及可使用的频谱范围,网络扩容更是需要大规模的基础建设投资。换句话说,网络资源是稀缺的,应当得到有效的管理。使网络具备QoS级差异化传输能力,正是对网络这一稀缺资源进行有效管理的一种手段。

差异化传输可丰富产品增加收入

智能的移动传输网络应当具备可视、可管、可控的特性。具体来说,“可视”体现在对网络的多维度感知上,包括对用户的感知,如接入网络类型、接入位置、接入时间、签约等级、终端类型等;对业务的感知,如业务类型、业务签约等级、业务QoS级别需求等;对网络状态的感知:如实时了解网络资源使用情况。“可管可控”体现在对网络资源的动态调整上,运营商能够根据用户及业务需求,结合自身网络资源,做到用户及业务的分级服务,满足用户及业务的个性化差异化服务需求,同时对网络本身进行资源的优化和调整,深入挖掘用户行为及业务情况,实行智能决策分析。

网络的QoS级差异化传输能力可分两个方面:一方面,为用户提供了更为丰富的产品和服务,在实现对网络“可视”的基础上,可实行多场景的差异化计费,例如基于用户等级、时间、业务、终端类型等的差异化资费;在实现对网络“可管可控”的基础上,基于不同场景可实行差异化的速率,如基于用户等级、时间、业务、终端的速率控制,以及限时提速产品、基于流量累积的策略控制等。另一方面,也使得运营商的双向收费成为可能。以往运营商只对用户收取流量费,而当传输网络具有可视、可管、可控的特性后,运营商可以实行对互联网公司和公众用户的双向收费,例如,给予iPhone手机用户更高的QoS等级或降低youku视频流量的费用等。

能力建设需对网络和IT系统改造升级

使网络具备差异化传输能力,并支撑相关业务的开展,需要对网络和IT系统进行相关的改造与升级。在网络侧部署策略与计费控制(PCC:Policy
and Charging Control)系统,是实现网络可管控的关键步骤;配合深度包检测(DPI:Deep Packet
Inspection)技术,获取用户行为及业务使用情况,确定数据流的来源、类型和内容,实现网络流量的可识别。同时,还须对计费和业务管理系统根据需要做相应的改造。


PCC系统架构主要由两部分组成:策略和计费规则功能(PCRF:Policy and
Charging Rules Function)、策略和计费执行功能(PCEF:Policy and Charging Enforcement
Function)模块,分别负责决策指令的输出和速率调整。其中PCRF是PCC系统架构的核心部分,输出的决策由四个输入决定,即运营商在PCRF模块设定的参数、由用户签约信息库(SPR:Subscription-Profile
Repository)提供的终端信息、由应用功能(AF:Application
Function)模块提供的应用信息,以及接入网信息,例如接入技术等。


当用户发起一项服务的时候,应用的信令传送到AF模块,PCRF模块根据AF提供的应用信息、SPR提供的终端信息、运营商设定的参数和接入方式等进行决策,并把结果下发到PCEF模块中。PCEF模块负责将PCC规则映射到接入网适合的QoS管道中,完成服务(见图1)。



通过在移动网络部署PCC系统实现移动用户的策略控制,包括基于用户等级的差异化服务、基于时间和区域的控制策略、基于用户流量累积的控制策略、基于用户使用时长的控制策略、基于用户业务类型的控制策略,以及基于用户等级、时间、区域、业务的组合控制策略等。计费和业务管理系统应及时做出调整,支撑上述业务的顺利运营。

API开放运营是实施智能管道的重要手段

API开放可汇聚优势资源和增强核心地位

API是应用程序编程接口的简称,它预先定义了一个函数,方便开发人员调用某种基于软件或硬件的功能。运营商拥有的独特资源优势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即基础通信能力、IT能力以及用户数据信息。

API开放有助于运营商重新确立在产业链中的核心地位,汇聚外部优质资源,满足用户的长尾化需求。运营商在组织架构与人才储备上有别于互联网企业和软件公司,缺乏人力和财力满足用户越来越丰富的个性化需求。API开放打通了开发者获取运营商资源的通道,形成了运营商和开发者紧密的合作伙伴关系。运营商借助社会资源,可实现创新应用的开发,满足用户的差异化需求,促进移动互联网产业的繁荣和发展。

API开放也有助于运营商增加收入。将基础通信资源向外部企业和个人开发者开放,可以直接拉动语音、短/彩信的收入,同时根据API被调用情况向开发者收取一定费用,对收入提升也将产生积极的贡献。

API开放应审慎推进并进行分级管理

运营商可开放的API涉及自身核心优势与用户隐私,在开放时有必要对不同类型的API区别对待,在确保自身核心优势不被替代和用户隐私得到有效保护的前提下充分开放,来汇聚产业链优质资源。运营商需要建立完备的API分级开放管理体系,评估开放内容的价值与安全性,将API分类向不同对象开放。在寻求差异性的同时,还要保持API接口标准的全国统一性,以“一点服务全国”的理念实现对API的运营管理。

在对11家国内外主流电信运营商API开放情况的调查后发现,有17种API纳入了运营商开放的范畴(见表1),其中对短信、彩信、定位、计费、交互式语音和用户认证共6个API进行开放的至少超过一家运营商。

综合考虑API的附加值(可能向开发者收取的费用)与安全性(涉及用户隐私的程度),将API分为三个类别:基础通信能力、高级通信能力和用户信息。

基础通信能力是指直接依赖于网络功能且受众广泛的通信能力,主要是语音和短/彩信功能。这些能力的附加值较低,但是不涉及用户的隐私,服务质量可靠,应用范围广泛,应当不受限制地向所有开发者开放。在语音和短/彩信收入增长逐步放缓的情况下,开放基础通信能力可以维持这部分收入的增长率,延缓VoIP和即时通信产品对运营商基础业务的替代。

表1  国内外主流电信运营商电信能力开放情况



开放的电信能力



运营商



短信



法国电信、德国电信、英国电信、AT&T、Sprint、中国电信



彩信



法国电信、德国电信、英国电信、AT&T



定位



Vodafone法国电信、德国电信、Sprint、AT&T、中国移动、中国电信



计费



Vodafone、法国电信



状态



Sprint



交互式语音



德国电信、中国电信



会议电话



德国电信



用户认证



英国电信、中国电信



版权保护



中国移动



家长控制



AT&T



点击购买



德国电信



自动侦查



德国电信



电话路音



德国电信



点击通话



法国电信



电子邮件



法国电信



联系人列表



英国电信



语音邮件



法国电信



高级通信能力是指集成了通信与IT技术的一些能力,如交互式语音、会议电话、电子邮件、联系人列表、语音邮件等。这些能力通常涉及企业员工的日常办公工具,或者是B2C的营销工具,附加值较高,部分涉及用户隐私(如联系人列表),应当向企业用户开放。以开放API的方式为企业提供高级通信能力,一方面可以减少运营商为企业提供服务的运营成本,方便企业利用运营商的网络及IT资源开发符合自身需求的产品,另一方面企业在使用API时也可以为运营商带来收入。

用户信息是指与用户紧密相关的,如用户的位置、在网状态、用户档案、应用使用情况及消费行为等信息。这些信息的附加值最高,是运营商掌握的最独特的资源,并且高度涉及用户隐私,应当优先向运营商的自有业务开放,如需向部分重要的战略合作伙伴开放,必须本着谨慎的态度。例如,在网状态和基于基站定位的用户位置信息,应当向运营商自己开发的即时通信工具开放,但应避免向互联网同质产品开放。这有助于提升运营商自有业务的质量,与互联网同质产品形成差异化竞争优势。再如,用户档案和用户行为,应当向运营商增值业务运营部门开放,如应用商店、音乐、阅读等增值业务,通过分析用户行为,向用户推送合适的产品。目前,通过数据挖掘还无法做到精确的产品推送,所以为保护用户隐私,防止用户受到垃圾短信的打扰,应避免向广告代理商开放这类能力。

API运营应采用“一点服务全国”模式

API运营管理主要体现在三个层面:统一的API运营平台、用户信息安全保障机制以及API营销策略。

国内三大运营商的组织架构均为集团-省分模式,省分公司在运营管理上有一定的自主权,但是这种模式不适用于API运营,容易导致同质产品的区域性差异,难以统一管理。应当在集团层面建立全国统一的API接口标准,制定相关开发规范,建立开发者技术支持和分成机制,实现“一点服务全国”。

对于用户档案和消费信息的开放,要建立在确保安全性的基础上,相关业务平台要具备用户隐私权限(Opt-in/Opt-out)管理功能,允许用户选择是否开放自己的档案信息、通讯录等,并向用户告知开放可能带来的风险。

制定API单一及组合营销策略,为每一项API设定价格,在此基础上,根据用户需求,设置API套餐,以捆绑方式为开发者提供不同类型的API组合,用多种方式提升API开放的收入。

总之,运营商向智能管道方向的战略转型将极大地影响通信产业链的现有格局,提升运营商在产业链中的位置,将运营商掌握的资源转化为收入。对用户来说,也将有机会获得更加优质的服务(如更流畅的视频,紧急时刻的限时提速等)。但是在监管层面还存在一些问题。首先,智能管道策略不再遵循“尽力服务”的原则,这一改变颇具争议,欧美国家的政府希望维护网络中立性原则,然而用户却可能失去以最经济的方式享受流畅网络服务的机会,究竟哪种方案能使用户利益最大化还有待解决。其次,运营商必须确保用户享受到了特定QoS等级的服务,目前缺乏衡量的定量指标。再次,通过DPI技术监控数据包内容,开放用户数据的API,都涉及用户隐私这一敏感问题。因此,运营商在实施智能管道策略的同时,必须为上述问题提供周详的解决方案。

作者: 中讯邮电咨询设计院有限公司
王敻婧  来源: 《世界电信》2012年第11期

附件: 你需要登录才可以下载或查看附件。没有帐号?立即注册
www.gprshome.com: GPRS及移动通信技术学习交流分享平台。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站长邮箱|Archiver|51学通信 ( 粤ICP备11025688 )

GMT+8, 2024-11-25 21:44 , Processed in 0.040814 second(s), 15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2

© 2001-2011 Comsenz Inc.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