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动增值业务是在移动网络基本业务(语音业务)的基础上,针对不同的用户群和市 场需求开展的可供用户使用的各类业务。移动增值业务有多种不同的分类方式:按业务面向的用户对象的不同,可分为以个人、家庭为主的公众类业务,面向政府、企业等大机构的政企类业务;按业务实现技术的不同,可分为短信(SMS)类、多媒体短信(MMS)类、WAP 类、Java 类、无线二进制运行环境(BREW, Binary Runtime Environment for Wireless) 类等业务;按业务内容的不同,可分为通信类、交易处理类、娱乐类、个人信息管理类、位置类、资讯类以及企业应用类业务。 移动增值业务是市场细分的结果,它充分挖掘了移动网络的潜力,满足了用户的多种需求,w此在市场上取得了巨大的成功。短信、彩信等增值业务都有着数目庞大的用户群,己成为运营商的主要盈利来源之一和移动通信市场价值链最重要的组成部分之一,市场前景广阔,需求巨大。
移动增值业务的发展可以简羊归纳为以下3个阶段: (1)以点对点短信为主的初始阶段。在整个移动通信网络发展的初期,短信凭借准确可靠、及时和使用方便等优点,迅速成为人们工作生活中最常用的通信手段。因此,大部分增值业务都选择短信作为其承载方式为用户提供各种服务。由于网络本身的限制,短信只能提供非常有限的信息容盘,无法满足用户对图像、语音和视频等多媒体业务的需求。 (2)以基本增值服务为主的第二阶段。随着终端的发展以及运营商部署了 GPRS/EDGE、CDMA2000lx等分组网络,WAP、彩铃、彩信等各种基于数据的新业务犹如雨后春笋般地出现在人众面前,并逐步成为运营商增值业务的重要部分。根据iResearch咨询报告,短信、WAP、彩铃和彩信4个增值业务占据了移动增值业务90%以上的市场份额,形成了以这四大增值业务为核心的2G移动增值业务市场。 (3)与互联网融合阶段。伴随着互联网的迅猛发展,用户对内容和个性化业务的需求空前高涨,3G时代的来临,也为移动通信网满足用户需求打下坚实的技术基石。如何让互联网和移动增值业务融合,己经成为运营商当前的首要工作。 传统的“围墙花园”的运营模式由于其自身的封闭性,己经无法满足当前移动增值业务发展的需要;而没有“墙壁”(对内容和应用收费)、没有“栅栏”(需要订阅或注册)、没有“壁垒”(需要专有软件)、没有任何限制信息流动障碍的“无围墙花园”模式则在互联网上蓬勃发展,这种新模式似乎正成为增值业务后续发展的最好选择。但从互联网的使用经验来看,“无围墙花园”模式并不像想像中那么美好,目前仅有少数处于行业领先的公司能够从“无围墙花园”模式中获得丰厚的利益,而大部分公司还处于叫好不叫座的尴尬境地。由开放性带来的盈利模式不清晰、安全性差、个人隐私难以保护、管理困难等缺点也让移动增值业务对“无围墙花园”模式望而却步。
如何让移动增值业务在吸取“无围墙花园”优点的同时又能避免它的缺点呢?那就是采用“无围墙花园+围墙花闼共同发展”的运营模式,通过“无围墙花园”引入互联网的业务开发模式和丰富内容,而利用“围墙花园”来保护用户数据安全并控制数据通道。将来在用户面前展现的将是这样一种应用场景:在“无围墙花园”中,观众(最终用户)可以自由地欣赏各种花卉(各种应用和互联网资源),而部分观众也可以成为花匠(应用开发者)并按照自己的想法对这些花卉进行修整(自定义应用)以创造符合自己或特定观众需求的花卉造型。一些受到保护的特殊花卉(运营商提供的移动网基本能力如短信、彩信等)则摆放在“围墙花园”中。在“无围墙花园”和“围墙花园”之间存在一条通道,花匠可以经由这条通道从“围墙花园”中获取需要的特殊花卉,并和“无围墙花园”中已有的花卉进行组合,创造一个全新的花卉造型,因为特殊花卉的存在而使其在同类花卉造型中获得差异化从而博得更多的观众,吸引更多的花匠使用特殊花舟,让“无围墙花园”和“围墙花园”互相促进、共同发展。 1 移动增值业务的平台结构 移动增值业务平台实现具体的业务逻辑,提供相关的业务控制和业务管理,是支撑移动增值业务的关键,其主要由业务管理控制模块和业务实现模块组成,其结构示意如图1所示。 图1:移动增值业务平台结构示意 增值业务平台可以支持包括语音增值业务、分组数据增值业务、移动商务、位置类业务、消息类业务、多媒体业务和融合业务等在内的多种应用。 移动增值业务发展初期,这种传统的烟囱式平台随着业务的增加逐步增多,随着业务的发展将会带来管理上的一系列问题。 2 业务平台从烟囱式向横向式网络架构转变,正式形成业务网络的概念 为满足业务快速开展的需要,传统的移动增值业务平台采用了“烟囱式”建设模式,每提出一项新业务功能建设需求时都新增一套系统,并单独建设系统硬件设备、鉴权、管理模块及相关资源,部署网络架构、安全策略,从功能和硬件上采用简单累加的建设方式。 烟囱式业务平台是单个业务系统,建设、功能实现较为灵活,但是随着业务功能需求的不断增多,增值业务系统功能及硬件的重复建设使网络架构日渐沉重,资源和数据的零散分布等问题也H益凸现。 从用户体验、业务运营维护、价值链掌控和系统维护等方面来看,烟囱式存在以下问题: (1)用户体验方面:缺乏统一的用户开通渠道,难以给用户统一的感知;目标用户定位不准,新业务无法及时准确推送,营销成功率低,用户体验差。 (2)业务运营维护方面:业务平台独立,难以提供跨平台、捆绑的融合业务;新业务上线对接系统多,上线周期长,风险高;业务数据分散,数据的不一致性风险高,共享困难。 (3)价值链掌控方面:分散的CP/SP信息,无法对CP/SP进行合理的支撑和管理;业务能力不开放,无法聚合更多的CP/SP,不能提供更丰富的业务和内容。 正是在这种背景下,业界逐渐形成了业务交付平台(SDP,Service Delivery Platform)的概念。虽然目前尚缺乏SDP的标准定义,并且也不存在所谓的SDP标准形态,但是普遍的共识是:SDP是一个面向多种网络,支持多种应用,向用户交付(生成、部署、使用)的横向式业务框架。由此可见,在产业融合趋势的推动下,电信增值业务变得越来越趋于多元化,并不存在单一的“汆手锏”业务(killer业务),而需要能够覆盖完整的业务生命周期、支撑快速业务创新的“杀手锏”业务环境(killer environment),这对于运营商的商业成功是至关重要的。 横向式的SDP架构对于帮助运营商更快地提供更多、更好的创新业务,增加业务收入,降低投资成本(CAPEX,CAPital Expenditure)/运营成本(OPEX,OPeration Expenditure)非常重要,因此SDP定位为在业务层提供的核心解决方案之一。同时,根据特定运营商的具体网络和业务条件,SDP解决方案将呈现为不同的客户化实现。 SDP参考架构的主要功能域构成,如图2所示。 图2:SDP功能参考架构 - 业务使能部件:包括各种通信类能力部件、内容类能力部件(服务器)和支撑能力部件(如Presence)等,它们形成了SDP架构的能力层; - 能力适配和开放控制:对网络和能力部件的功能进行封装,向第三方提供标准化的开放接口;同时提供安全接入控制和服务水平协议(SLA,Service Level Agreement)管理,实现一个受控和可管理的业务开放环境; - 内容交付:菝盖内容完整生命周期,向运营商和第三方CP提供内容管理服务(CMS,Content Management Service)、数字版权管理(DRM,Digital Right Management)、转码、存储等内容业务相关的公共服务; - 门户:面向最终用户,提供一致的业务体验和服务入口; - 业务生成和执行环境:运营商自有业务的执行环境,包括各种类型的应用服务器以及业务生成环境,提供IDE、SDK7应用程序编程接口(API,Application Programming Interface)、业务模板等相关的业务开发工具; - 公共业务管理:包含策略执行、终端信息管理和数据联邦等,提供支撑各类增值业务的公共功能,包括计费、认证鉴权、业务发布、业务订购、业务管理、第三方管理、用户管理、服务幵通、终端信息管理和营销支持功能等,是运营商构建可管理的业务网络的关键部分。 通过SDP客户化解决方案,不仅可以促进运营商进行业务创新、增加业务收入和降低CAPEX/OPEX,并且以SDP解决方案的统一硬件、统一Provisioning、统一门户、统一数据存储和管理等为标志,可以进一步降低运营商的运营维护成本,并向用户提供一致的业务体验。 通过统一的内容交付平台,形成支持各种网络的媒体内容类业务(包括资讯娱乐服务、音乐、视频媒体服务等)的端到端架构,将大大提升运营商在具有战略意义的内容媒体领域的竞争力。 通过电信级的业务生成环境和业务执行环境的支持,可以加快电信增值业务的开发速度,向用户提供更加丰富的业务,特别是能够体现运营商竞争优势的融合类业务。 通过SDP架构中能力适配域的支持,能够很方便地兼容新增加的能力部件、支持未来的多种网络,包括各种日新月异的接入网络技术,并支持多媒体子系统(IMS,IP Multimedia Subsystem)、AMP、固网移动融合(FMC,Fixed Mobile Convergence)等下一代网络架构,使得运营商的业务层架构符合未来的发展趋势。 通过统一的业务开放网关,以标准接口向第三方进行能力开放,可以充分利用现有IT、互联网等多种应用开发群体,大大丰富电信增值业务的种类,改善用户体验。 3 SDF网络架构 目前业界比较流行的业务网络架构除了OMA的SDP外,还有由TMForuni提出的SDF(Service Delivery Framework,业务交付架构)模式。这里主要对SDF架构进行介绍。
SDF的目标是定义一个通用的管理框架,使下一代业务与其使用的软件或网络技术分离,让业务实现更多地关注于业务逻辑本身。该框架致力于解决从概念到实现的整个业务生命周期的管理问题。 SDF的参考模型示意如图3所示,SDF的核心是定义的管理接口和为进行业务管理所需要的服务(即Service)。这里的服务可以理解为基于S0A架构的服务功能,服务对外表现即为接口功能。服务在模型中主要有以下3种类型。 图3:SDF的参考模型示意 (1) SDF Infrastructure Support Services(SDF ISS)。SDF基础设施支持服务,这种服务封装了电信网基础能力,提供标准化的接口供其他服务调用。服务包括呼叫管理、多媒体和多方业务、计费和账户管理、消息(短信、彩信、即时消息、邮件)、用户位置和状态信息、呈现、会话控制等。SDF ISS也是一种特殊的SDFService。 (2)SDF Services。SDF服务,这种服务通过标准化的接被其他SDF服务调用,通过调用其他SDF服务可以得到抽象层次更高的服务。比如,一个位置服务Service可能调用了计费ISS和位置ISS等。 (3) SDF Management Support Services(SDF MSS)。SDF管理支持服务,这种服务用于端到端的服务生命周期管理,比如安装、更新、激活或监控等。 SDF与SDP的概念比较接近,在一些关于SDP的介绍中,会用SDF来代替SDP,但实际上两者之间还是存在区别的。SDP关注的是如何提供业务能力(即业务的发放),而SDF则更关注业务生命周期的管理,通过建立一个包含标准接口和生命周期管理的系统框架,使业务的生命周期管理和SDP发放的业务能够统一成一个整体。 SDF的相关标准主要包括: - TR139,Service Delivery Framework Overview; - TR141,Service Delivery Framework-Industry Groups Positioning Document; - TMF519,Service Delivery Framework Business Agreement; - TMF061,Service Delivery Framework Reference Architecture。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