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1学通信技术论坛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查看: 4627|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第五章中国通信学科科研体系的发展-5.1通信学科学研究发展历程含5.1.1科研体系初创期 [复制链接]

Rank: 9Rank: 9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3-2-2 23:21:22 |只看该作者 |倒序浏览
一键分享 一键分享

第五章中国通信学科科研体系的发展

现代通信学科综合了电子科学、信息科学、经济管理科学、计算机技术、激光技术和其他先进的科学技术成就,是最富有活力和发展最迅速的科学技术之一。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中国的通信学科取得了巨大成就,成为通信事业发展的技术基础。

5.1通信学科科学硏究发展历程

中华人民共和同成立后,现代通信科学技术研究工作,是在“自力更生、奋发图强”的方针指引下前进,在解决中国通信建设科技问题的实践中发展起来的。通信科学技术的发展,大致上经历了建立科研机构和自力更生研发为主的第一阶段(1949〜1978年)、跟踪世界先进水平和引进发展的第二阶段(1978〜2000年)和自主创新和引领世界潮流的第三个阶段(2000年以后)。

5.1.1中国通信学科科研体系初创期

(1)在“一穷二白”的基础上起步

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当时国内仅冇30多个专门研究机构,全国的科学技术人员不超过5万人,通信学科的建设和科学研究几乎是一片空白。除少数工厂能生产人工交换机和电话机外,电信技术设备中的主要设备均从国外购入,电话交换设备只有部分大城市使用机电式(旋转制、步进制)自动交换机,中、小城市大部分使用人工交换机。虽然北京、天津和东北地区已有少量可幵通3路、5路载波机的日式无负荷电缆,但长途通信传输手段在全国绝大部分地区依靠架空明线和短波无线电通信。明线线路上的复用设备全部是单路和3路载波机,全国仅有的一套12路载波机,还因两端分属两个部门而无法安装使用。

为了改变通信的落后面貌,1950年9月,邮电部在北京组建了电信科学研究所,下设无线、天线、收信、终端、有线等研究组,开始了电信科学技术的研究开发工作。1952年10月,为了服从国防科研的需要,邮电部撤销了电信科学研究所,将其副所长及全体工程技术干部200多人调给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委员会通信部电信科学研究所,担负R家科研任务。这些人员后来为中国的航天事业和国防事业作出了重要贡献。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头3年,面临着迅速恢复通信和建设全国统一通信网的任务。怛是西方国家对中国的封锁禁运,使得通信设备和技术资料极为缺乏。要迅速提高通信能力,在电信方面只存加速建设架空明线,并设法提高其复用稈度,以应急需。T式和88式线路交叉设计的完成并付诸应用,对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恢复和建设长途通信网,墦加大fi载波电路、节约器材和建设费用等方面,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上海、北京等邮电单位研制成功的60kW大功率短波发射机、移频电报通信设备,对恢复通信和创建国际电台也有突出贡献。1954年,邮电部门试制成功中国第一台屮文汉字电传机,其后邮电部、通信兵部等单位共同研制的II型汉字电传机,为中国汉字译码机的研究提供了技术基础。

1956年,国务院成立科学规划委员会,组织编制了《一九五六年至一九六七年科学技术发展远景规划纲要(草案)》,确定57项重点任务。其中,第34项提出邮电科学技术的发展目标,指明了发展的道路。对邮电科学研究提出的任务是:①迅速掌握世界上最新的技术设备,配合经济建设,实现邮电的技术改造;②进行有计划有目的的探索性研究,以创造和发展新的邮电技术工具;③有重点地研究解决邮电通信在技术和经济方面存在的重大问题。同年,邮电部设立技术处,主管邮电科学技术工作。1958年1月,技术处改为技术司。

1957年,邮电部在北京成立了邮电部邮电科学研究院,卢宗澄任院长。同年,在上海成立了邮电部上海电信科学研究所。随后,北京邮政局、上海邮电管理局各自成立了邮政科研所,广东、四川、辽宁、江苏、浙江、河北等23个省、自治区、直辖市邮电管理局也相继成立了邮电科研所。至此,全国邮电部门有了专业科学研究机构。

1958年,邮电部门在“大搞通信设备制造”的群众运动中,曾研制出一些元器件和多种实验样机。但是,由于忽视科学规律,所造设备多未能达到技术标准,并不成功。1960年,邮电部组织邮电科研、土业生产和使用单位参加的三结合攻关小组,继续研制通信设备。经一年多的努力,该小组于1961年12月制造出符合国际技术标准的312-4型明线12路载波机。邮电科学研究院在邮电部设计院等单位的协作下,设计了新8式交叉,把明线高频复用技术水平提高了一大步。

第一个五年计划时期,中国得到苏联和其他友好国家的支援,引进了自动电话机生产线和一些先进的通信技术设备。1957年,中国邮电科学研究院与苏联中央邮电科学研究院、无线电科学研究院、市话科学研究院分别签订了科技合作协议。同时,还派出科技人员到苏联和其他友好国家访问、进修,聘请少数专家来华讲学,协助通信建设和科研工作,这对发展中国邮电科学技术起到了有益的作用。

1957年以后,邮电部组织科研、邮电工业、建设、使用等单位的科技力量,进行了60路对称电缆载波、60路微波通信系统的研究建设。研制工作开始不久,苏联政府撕毁合同,撤走专家。邮电部发扬自力更生的精神,成立了李玉奎、侯德原等为领导的“101、102工程指挥部”,组织科研、工业、建设和使用单位的精干力量,统一领导,坚持创新,奋力攻克种种难关。1964年,60路对称电缆载波和60路微波的中间试验电路建成,圆满地取得了相应的科技成果。载波技术从12路发展到60路是一个跨越性的阶段:12路载波是用架空明线传输的,而60路载波是用对称电缆传输的。对称电缆60路载波通信设备中有不少分系统,如三导频系统、有人和无人增音机系统、“遥测和遥信”系统、远距离供电系统终端及分路设备和电缆平衡系统等,通过上海邮电器材厂全体职工的努力,出色地完成了研制和生产仟务。这两个项H的完成,为中国(自主研制和建设更大容景的电缆载波和微波通信系统积累了经验和人才。

1964年,邮电部组织了“6401”工程会战。4000MHz频段600路电子管微波通信系统的600路载波终端设备的研制工作是会战的重点项目之一,由邮电科学研究院和上海邮电器材厂负责研制。600路微波通信系统于1966年年初通过邮电部鉴定后,装设在北京一天津间进行试验,该系统的研制成功使中国的微波通信技术和当时国际水平的差距缩短到10年左右,也为大容量的微波通信系统打下了技术基础。

1962年年底,邮电部制订了《一九六三年至一九七二年邮电通信科学技术发展规划》,确定十年内邮电科学技术发展采取以下方针:

1)长途电信采取多种通信方式综合运用的原则,传输手段以明线载波为主,积极发展电缆和微波技术;大力发展短波单边带通信技术;电报以电传电报为主,相应地发展传真技术,普及撕断纸条半自动转报方式,研究全自动转报方式,长途电话以迟缓接续制为主,有重点地发展立接制,并试用长途电话半自动接续设备,接续技术以纵横制为发展方向。

2)市内电话以高质量、低投资,节约有色金属,并与长途通信相适应为目标。以继电器控制的纵横制作为自动电话的发展方向;并积极研究电子交换技术。

1965年3月和11月,上海电信科学研究所和上海邮政科学技术研究所归属邮电部科学研究院领导,分别更名为邮电部第一研究所和邮电部第三研究所。到1966年,中国初步形成了以邮电专业科研机构为主体的包括邮电工业、院校和邮电企事业单位附属研究机构的邮电科学技术体系,培养锻炼了一支能独立进行科研工作的邮电科技队伍。

(2)“文化大革命”时期的科技工作

1966〜1976年“文化大革命”中,各邮电科研单位的干部、技术人员和工人遭到不同程度的迫害,干部和技术人员大批下放到“五七”十校接受“再教育”,科研机构被拆散,许多科研项目被迫下马,多年积聚的科技资料流散丟失,邮电科研事业蒙受了惨重的损失。1970年邮电部撤销后,邮电科学研究院改为电信总局电信科学研究院,各研究所也被撤销,有的改为工厂,有的与工厂合并,实际上是取消了科研工作。原邮电部邮电科学研究院从事载波研究的一室F放眉山505厂,从事微波研究的二室下放西安504厂,从事电报研究的三室下放山西侯马,从事线路研究的六室下放到成都电缆厂。各省、市、自治区邮电企业的科研机构也都陷于瘫痪状态。

1969年,国家下达了研制1800路中同轴电缆载波和960路微波通信系统的重点任务。在原有科研体系被破坏的情况下,为了组织1800路中同轴电缆载波通信系统的研制和中间试验工程,邮电部设立了“210-9”工程办公室,由原邮电部邮电科学研究院副院长梁健等负责进行具体的组织工作。1970年,从“五七”干校调原邮电部技术司司长李荫苍到载波会战的主战场四川眉山505厂,加强1800路载波设备研制丁作的现场组织领导。“210-9”工程在北京至天津间建立了中同轴电缆中间试验段。1974年,国家鉴定委员会对该段进行了鉴定,认为这套大容量载波通信系统可以投人生产,并作为国家干线通信网建设的主要设备之一。

4000MHz960路微波通信设备的研究同样是在“文化大革命”的干扰下进行的。最初研制的I型机故障率高,工程建设上也存在不少问题,不得不进行多年的整治,造成很大的浪费。1974年又进行了II型机的研制和电路试验,并于1977年通过了国家鉴定。H型机在设备的稳定性、可靠性和配套上有很大提髙,为微波通信建设奠定了技术、物质基础。

1970〜1974年,邮电部门研制成功lkW和7kW单边带自动调谐无线发信机和全晶体管化的自动调谐单边带收信机、自动接收天线交换架等•建立了集中控制的无线收信台和发信台。

1975年4月,由邮电部门研制的终局容量为6000〜12000线的J17801型长途电话编码纵横制自动交换机,在北京、天津等十几个大城市开通使用。1973〜1975年,HJ921型1000〜10000门纵横制市话交换机通过鉴定后,在全国大量应用。1976〜1977年邮电部门集中研究设计了终局容量可达20000门的HJ941型纵横制市话交换机。
1968〜1976年间,在电报、数据、传真技术方面,具有中国特色的汉字译码机、60路报纸传真机、各种速率的数传机等设备先后制成,其电气性能已达到20世纪60年代国际水平。邮政科研单位研制出托盘包裹分拣机、自动包裹收寄机和各类自动出售及收寄机,并在生产中使用。

“文化大革命”后期,恢复邮电部,邮电科学研究院也随之恢复。在该院的研究室(包括已下放到各地的研究室)以及部分邮电院校的基础上建设了一批研究所,有上海的邮电部一所和邮电部三所、西安的邮电部四所和邮电部十所、成都的邮电部五所、眉山的邮电部六所、候马的邮电部七所、重庆的邮电部九所(在重庆邮电学院的基础上建所),还有在北京的邮电部电信传输研究所、邮电部数据通信科学技术研究所、邮电部半导体研究所、邮电部电信科学技术仪表研究所、邮电部科技情报研究所等,此外在武汉邮电学院的基础上建立了武汉邮电科学研究院。

这个时期中国邮电科研工作主要是建立机构,自力更生。虽有一定进展,也取得了某些成果,但国际上通信技术发展迅速,中国与同外技术差距还是拉大了,一些技术与国际先进水平的差距在30年左右。

51学通信(www.51xuetongxin.com):致力打造最好的通信技术在线学习平台 。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站长邮箱|Archiver|51学通信 ( 粤ICP备11025688 )

GMT+8, 2024-11-25 21:51 , Processed in 0.034142 second(s), 13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2

© 2001-2011 Comsenz Inc.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