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1学通信技术论坛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查看: 3663|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3.2.2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明线通信的恢复与建设 [复制链接]

Rank: 9Rank: 9

懒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3-1-14 23:31:04 |只看该作者 |倒序浏览
一键分享 一键分享

(1)有线通信线路恢复与改造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由于短波无线电通信易受干扰,北京与各省及各省相互间迫切需要建立有线通信联系。在当吋的技术经济条件下,只能加速发展架空明线线路。1950年3月,邮电部召开第一次全国长途电信工务会议,确定了“有线为主、无线为辅”的长途电信建设方针,确定建设以北京为中心的电信线路并向全国延伸以构成传输网。建设项目包括京沪、京汉、陇海、西北、华东地区等明线干线和部分沿海线以及各省内的二级干线,还有从北京经沈阳、长春、哈尔滨到满洲里的国际干线国内段。这一包括较多项目的工程是屮国电信建设史上的空前壮举共新建线路8154km、整修线路4027km、安装载波机120多部。此后,首都至各大区都开通了直达载波电路。从北京至满洲里长约2400km线路工程的建设,使北京至莫斯科全长近12000km的有线直达报、话电路得以开通,加强了国际通信的能力。由于当时技术经济条件的限制,在国内还不可能大量采用电缆,因而不论是新建或扩建有线线路仍是以架空明线为主,这是符合当时国情国力的。至1952年年底,除西藏、宁夏外,首都与各省省会、直辖市之间均有明线联通,与此同时,各省也建设了一些省内明线线路。至此,中国基本上建成了以明线为主的传输网。

(2)架空明线传输网的载波化

20世纪50年代初,为利用明线杆路恢复和发展长途通信,迅速缓解长途通信的紧张状况,汪德成把旧“T”式交叉改为“T,”及“T:”式。这样,在一个杆路上,最多可装四线木担四道,总共8对线可开放6个(或7个)3路载波系统。邮电部长途电信总局副局长兼总工程师侯德原设计了“88”式交叉,使一个杆上六道八线担上的24对线可以全部开放3路载波系统。20世纪50年代中期,大量装用12路载波机。当时采用苏式标准交叉程式,同杆可以开放6个12路载波系统。后又经白其章、B惠民等发展成为“新8式”(8线担)和“新4式”(4线担)的明线交叉技术,为迅速发展12路载波通信打下了线路基础。在线路交叉制式不断改进的同时,多路载波机也大暈装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购进而未装的一套J2型12路载波电话机,于1952年安装在北京与石家庄之间,这是中国开通使用的第一套12路载波电话系统。以后又继续装备了分别由苏联和匈牙利引进的多路载波机。这一时期在明线传输网上普遍装备了单路、3路、12路等各式载波机,通信能力有所提高。经过1953年到1957年五年的建设,长途电信杆路长度增加了31%,杆t线路长度增加了67%,普遍装设了载波电话机,从而基本上实现了架空明线电信网的载波化。

在1958年以前,中国通信载波设备全部依靠进口,最大容量是明线12路。沿海大城市使用的设备主要是苏联、匈牙利制造的,就连维护也得聘用外同专家。南京有线电厂从1957年起就开始研发载波通信设备,1958年年初夏开发出中国第一套重叠式单路载波机,1964年12路载波机通过四机部、通信兵部、邮电部和铁道部组织的鉴定,1965年10月在通过京一沪线验证之后批准定型。

1958年,各省、自治区、直辖市都致力于载波机的试制工作。1958年“大跃进”中,河北昌黎县邮电局开始从河沙中淘铁砂,做三路载波机,在全国掀起了大造载波机的高潮。上海邮电器材厂也开始试制312型中距离12路明线载波机。这些载波机尚未完全达到技术标准,但它为研制载波机做了起步工作。I960年,邮电部组织了由邮电科学研究院和上海邮电器材厂协同技术攻关的小组,研制出符合国际标准的国产312-4型载波机,作为定型产品,成批生产,在全国通信线路上广泛使用。1965年,开始研究晶体管化和小型化的载波通信设备。1968年,上海邮电器材厂试制晶体管12路载波机,四川眉山通信设备厂又加以改进并成批生产。

1980年4月,四川省邮电科学研究所在邮电科学研究院前期研发的基础上研制成功高12路设备,然后转产于眉山通信设备厂。高12路是在一对架空明线上,已开放音频电话、3路载波、12路载波电话基础上,再开放12路载波电话。由于不改变原有线路交叉,不改动原增音站站址,很快在全国各地推广使用。使明线载波通信充分发挥了应有的作用,明线载波通信与电缆载波通信(包括对称电缆与小、中同轴电缆)并存很长一段时间。

www.gprshome.com: GPRS及移动通信技术学习交流分享平台。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站长邮箱|Archiver|51学通信 ( 粤ICP备11025688 )

GMT+8, 2024-11-25 15:20 , Processed in 0.026863 second(s), 14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2

© 2001-2011 Comsenz Inc.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