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2.1节中,我们通过对人与人之间交流机制和现代通信系统的对比,对通信系统有了一个初步的认识。在本节中,我们希望可以勾勒出一个通信系统的架构。喜欢画画的朋友知道,想要画一只老虎,先画它的骨架,骨架摸透了,画出来的老虎自是形神兼具,血肉饱满。 我们学习通信知识也是如此,先应该对整体的构架有个系统的认识,剩下的事情才是去完善细节。有了宏观的认识,微观的学习才不至于迷失方向,才不至于陷入盲人摸象的尴尬。理论往往源于对实践的归纳和提炼,因此在画出模拟或者数字系统的结构框图之前,我们不妨先了解一下贝尔和他的电话。 2.2.1电话之父--贝尔 通信经历了一个从模拟通信到数字通信的发展过程,说起模拟通信,就不能不先提 到贝尔。亚历山大•格雷厄姆•贝尔是公认的电话之父,以他的名字命名的贝尔实验室更是因为一直引领通信潮流而享誉世界。值得注意的是,贝尔原来是一个语音专业的教授,对发声原理有着深刻的认识,这对他后来发明电话或许不无裨益。有趣的是,发明电报的莫尔斯也非电磁专业的科班出身。莫尔斯41岁时还只是一个画家,他有一次在大西洋中航行的一艘邮船上,听到另一个在电磁学领域同样不靠谱的美国医生杰 克逊给旅客们激情澎湃地讲解电磁铁原理,由此激发了他用 电磁波传递信号的梦想。 12年后的1844年,莫尔斯电报在华盛顿国会大厦联邦 最高法院会议厅诞生。俺的神啊,真是有梦想谁都了不起,这个世界太疯狂了! 牛顿说过,他能取得这么多成就是因为他站在巨人的肩膀上。贝尔同样如此,在他之前,欧洲已经有很多人在进行这方面的设想和研究。早在1854年,电话原理就己由法国人鲍萨尔设想出来了,6年之后德国人赖伊斯又重复了这个设想。原理是:将两块薄金属片用电线相连,一方发出声音时,金属片振动,变成电,传给对方。但这仅仅是一种设想,问题是如何构造送话器 和受话器,怎样才能把声音这种机械能转换成电能,并进行传送。 贝尔遇到的第一个挑战——怎样把声波转化为电信号? 最初,贝尔试图用电磁开关来形成一开一闭的脉冲信号,但是我们知道,声波的主要频率分布于20~3400Hz,对于这样高的频率,企图用机械式的电磁开关来实现信号 的转换显然是行不通的。道理不难理解,凡是机械运动必有惯性,要改变物体的运动方向或运动方式必定需要时间,要设计一个每秒以非均匀方式“开一关一开” 3 400次的机械开关,未免太骇人听闻了。最后的成功源于一个偶然的发现,1875年6月2日,在一次试验中,他把金属片连接在电磁开关上,没想到在这种状态下,声音奇妙地变成了电流。分析原理,原来是金 属片因声音而振动,在其相连的电磁开关线圈中感生了电流。 图2.2就是1876年贝尔发明的电话机核心部分的素描简图,椭圆形圆圈所示的部分即电磁信号与声波信号的转换部分,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那片薄薄的金属片。 这个电话显然与我们脑海中对固定电话的印象大相径庭,图2.2中所示的部分既没有送话器(话筒)也没有受话器(听筒),这怎么打电话啊。 其实贝尔的设计中是有听筒和话筒的,要不然也不能将其称为电话了。不过样子委实怪异(如图2.3所示),您肯定认不出它是电话来,您非要说它是广播,那俺也没办法,谁让它弄了个那么大的话筒呢。 贝尔发明了电话,另一位大发明家爱迪生也没有闲着。1876年爱迪生发明了炭精式送话器,也获得了发明专利权。炭精式送话器比贝尔永磁式送话器更灵敏。故现代的电 话机(如图2.4所示),基本上是爱迪生送话器与贝尔受话器的结合。 我们在探讨贝尔电话的时候并没有提到调制,也并没有提到多路电话之间的交换,而这恰恰是现代通信系统中非常重要的环节。之所以不涉及这部分内容,是因为贝尔发明的电话最初用于的是点对点的专线通信,距离也并不长,既不需要调制也不需要进行程控交换,所以我们把这部分内容放到后面的环节来阐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