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1学通信技术论坛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查看: 4169|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3.4.5互联网的引进与发展 [复制链接]

Rank: 9Rank: 9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3-2-2 00:00:43 |只看该作者 |倒序浏览
一键分享 一键分享

(1)概述

20世纪70年代,互联网在美国诞生。在中国,20世纪80年代改革开放以后,科技界最先开始了对互联网技术的探索,并将互联网技术引人国内。此后,中国互联网技术应用和业务创新的步伐也从跟随状态逐渐发展到与全球发展基本同步,应用的领域也逐步从教育科研领域向社会化应用扩散。互联网已经成为整个社会运行的重要基础设施。互联网在中围的发展大致可以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从1986〜1994年,是以科技界为主对互联网技术的探索阶段。部分科研部门开展了与互联网相关的科研课题和国际科技合作项目,实现了与互联网电子邮件转发系统的连接,并在小范围内为国内的一些重点皖校和科研机构提供电子邮件服务。

第二阶段,从1994〜2001年,是互联网快速发展的阶段。多个全国范围的计算机信息网络项目相继建成,互联网在教育和科研领域大范围应用。在此期间,面向公众的互联网服务也得到了初步发展。

第三阶段,即2002年以后,互联网发展进入社会化应用阶段。这一阶段中,中国的互联网基础设施进一步完善,互联网服务商更注重建立稳健的商业模式,政府对互联网的管理也随着法律规范的完善走向正规化。互联网逐步渗透到生产生活的各个方面,下一代互联网技术创新开始起步,三网融合也开始初步发展。

(2)互联网的引进与探索阶段

1)与国际网络的连接

20世纪80年代初,中科院高能物理研究所参加了欧洲核子研究中心(CERN)的合作项目,迫切需要建立计算机通信连接。1986年8月,在CERN通信专家的帮助下,高能所利用奥地利维也纳广播电台与北京信息控制研究所(航天710所)之间的卫星通信线路,实现了与CERN的X.25拨号连接,并登录到远程主机上进行联机检索,收发电子邮件。

类似的工作也在其他科研机构同步进行。由北京计算机应用技术研究所(ICA,原国家机械委计算机应用技术研究所,现为中国兵器丁.业计算机应用研究所)和联邦德国(The Federal Republic of Germany)卡尔斯鲁厄大学(Karlsruhe University>合作,启动广名为中国学术网CANET(Chinese Academic Network)的国际联网项目。1986年8月,中国兵器工业计算机应用研究所(ICA)也在德国专家的帮助下,通过意大利--北京的租用线路,使用X.25协议,成功登录到德方的VAX主机上。

2)搭建电子邮件服务器

1987年9月14日,中国兵器工业计算机应用研究所(ICA)架设了一台电子邮件服务器,并通过该服务器发出了电子邮件,邮件原文如图3-4所示。邮件使用英文和德文两种文字,内容为“越过长城,走向世界”(Across the GreatWall we can reach every corner in the world)。但由于邮件服务器上的协议栈软件故障,经过修改,直到9月20日这封邮件才成功发送到联邦德国的服务器上。同年9月25日,《中国R报》刊登消息称,“中国与世界10000个大学、研究所和计算机厂家建立了计算机连接”。

1987年11月8日,美国自然科学基金会(NFS)主任斯特芬•沃尔夫(Stephen WolH)发表声明指出,“BITNET和CSNET的电子邮件延伸到中国,是电话和邮政服务的Q然扩展,这将会增进美中科学家之间的合作”,他对中国接人国际计算机网络表示欢迎。这标志着NFS同意在其网络(CSNET和BITNET)中转发来自中国服务器的邮件。

3)早期的TCP/IP高速互联网络

1989年11月,中国开始建设由以太网技术组成的TCP/IP髙速互联网络——“中关村地区教育与科研示范网络”。该网络是国家计委利用世界银行贷款设立的研究项目,世界银行命名为National Computing and Networking Facility of China(NCFC),主要目标是在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和中科院三个单位间建设高速互联网络,建立一个超级计算中心。

NCFC网络的体系结构是由城域网、院校网和局域网三级组成。局域网采用以太网(IEEE802.3)技术,设施安装在中国科学院中关村地区的近40个研究所、两所大学的各教学楼里。院校网共有三个,分别称为CASNET(中国科学院院网北京部分),PUNET(北京大学校园网),TUNET(清华大学校园网),利用光缆、网桥、路由器、FDDI集屮器、交换机等设备将院校内所有以太网互联而成。城域网(NCFC主干网)由光缆及路由器、网桥等设备组成,将三个院校网的网络中心通过单模和多模光缆互联成一个三角形,早期通信速率为lOMbit/s,后来改为100Mbit/S的FDDI连接。

1990年,负责NCFC工程实施的“中国科学院计算机网络信息中心”成立。NCFC骨干网建成后还在该中心设置了网络监控、网络服务、科学数据库服务、网络超级计算能力、国际出入口等各种设施。1997年6月,经国务院批准,在“中国科学院计算机网络信息中心”组建“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行使国家互联网络信息中心的职责。

1992〜1993年,随着中科院、清华和北大三个院校网和骨干网相继开通,NCFC网络初步建成,成为当时国内网络速度最高、规模最大的计算机网络。NCFC网络不仅是中国自主建设的第一个TCP/IP网络,而且在网络建设中还首次采用了中国自主研制的路由器设备,NCFC的建设和运营也为中国培养了一大批互联网技术人才。

随着中国科技教育事业的进一步开放,越来越多来自于大学和研究机构的科技工作者开始利用互联网去国外检索科技文献资料,也越来越认识到计算机网络是科研工作的必要工具和基础环境,是促进对外开放和科学技术发展的有力工具,仅靠几个规模有限的电子邮件转发系统已不能满足中国科学技术事业发展的需要,要求建设中国科技教育计算机网、并实现和互联网全功能联结的呼声越来越高。为此,邮电部建成ChinaPAC后,T1994年成立邮电部数据通信局专门负责规划、设计运营管理全国的数据通信网,并于1995年开始筹建计算机互联网ChinaNET。该网络建设一期工程建设分别在北京、上海设立两个骨干节点,通过美国Sprint公司以一条64kbit/s速率的国际专线出口到美国,并且于1996年1月开始通过电话网、DDN专线以及X.25网等方式正式向社会提供互联网接入服务。二期工程于1996年年底完成,建成覆盖全国30个省会城市及重庆的全国骨干网。除了晚于美国Sprint和MCI两家公司的互联网外,ChinaNET的建设比AT&T以及7个小贝尔公司等美国传统的电信运营公司都要早。另外,中国科学院也于1995年3月完成了上海、合肥、武汉、南京四个分院的远程连接(使用IP/X.25技术),开始了将互联网向全国扩展的第一步。

4)与国际互联网实现全功能连接

1993年9月,美国政府开始实施“国家信息基础设施”(NII),以互联网为雏形,建设“信息髙速公路”。互联网技术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潜在作用受到世界各国的重视,信息化浪潮席卷全球。而此时,随着1993年1月第一个商用浏览器Mosaic的推出,快速推进了万维网技术的普及,也使互联网的应用得到了极大的丰富,进一步刺激了其在全球的扩张速度。此外,随着中国经济社会各领域的不断发展,远程拨号已经无法满足国内用户对互联网的迫切需求。

1993年3月2口,中同科学院高能物理研究所租用AT&.T公司的国际卫星信道接入美国斯坦福线性加速器中心(SLAC)的64kbit/s专线正式开通。专线开通后,美国政府以互联网上有许多科技信息和其他各种资源,不能让社会主义国家接人为由,只允许这条专线进人美国能源网而不能连接到其他地方。1994年4月初,在中国政府的支持下,中国科学院代表向美国方面重申了接入互联网的要求,经过努力争取,最终得到认可。4月20日,NCFC工程联入互联网的64K国际专线开通,实现了与互联网的全功能连接,从此中国正式接入国际互联网,成为真正拥有全功能互联网的第77个国家。

5)“.CN”域名注册

1990年11月,在德国卡尔斯鲁大学专家的帮助下,北京计算机应用技术研究所的中方专家在InterNIC(Internets Network Information Center)注册登记了中国的顶级域名“•CN”,中国互联网有了自己的顶级域名。最初的“.CN”域名解析服务器设置在卡尔斯鲁大学。直到1994年5月21日,中国科学院计算机网络信息中心完成了中国国家顶级域名“.CN”服务器的设置,才改变了中国的“.CN”顶级域名服务器一直放在国外的历史。1997年,国务院正式授权CNNIC负责管理和维护中国的互联网域名系统。

(3)互联网的社会化应用初级阶段

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互联网在全球快速扩张。中国也迎来了网络基础设施建设和互联网商业化的高潮,开启了中国互联网发展的新阶段。

1)非经营性的全国骨干网络建设

从1994年起,中国科技、教育、经济等领域的非经营性互联网主干网在全国各地相继开始建设,全国性的大网主要有中国科技网、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等。

1995年4月,在NCFC网络的基础上,中国科学院又启动京外单位联网工程(简称“百所联网”工程)。1996年1月,通过CHINAPAC网络实现了位于全国24个城市的多个研究所之间的互联,随后更名为“中国科技网”(CSTNet)。1997年5月,CSTNet开通了与法国国家科学与教育网的64kbit/s专线,同年6月27日,CSTNet到美同的互联网的2Mbit/s国际信道开通。到2009年,CSTNet已拥有北京、广州、上海、昆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等13家地区分中心组成国内骨干网,拥有多条通往美国、俄罗斯、韩国、日本等国际出口,并与中国香港、中国台湾等地区以及中国电信、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中国网通、北京国家互联网交换中心等国内主要互联网髙速互联。

1994年10月中国教育科研计算机网(CERNET)启动,该项目的目标是建设一个全国性的教育科研的基础设施,利用计算机技术和网络通信技术,把全国大部分高等学校和中学连接起来,推动这些学校校园网的建设和信息资源的交流共享。1995年7月CERNET第一条连接美闰的128K国际专线开通;连接北京、上海、广州、南京、沈阳、西安、武汉、成都8个城市的CERNET主干网DDN信道同时开通,当时的速率为64kbit/s;并实现与NCFC互联。2004年3月,CERNET2试验网开通,这是中国第一个IPv6主干网,也是世界上规模最大的纯IPv6网,标志着中国下一代互联网建设拉开了序幕。截至2009年,CERNET主干网传输速率达到2.5〜10Gl)it/s,地区网传输速率达到155Mbit/s〜2.5Gbit/s,覆盖全国32个省、市、自治区及香港特别行政区的200多座城市,自有光纤3万多千米,独立的国际出U带宽超过5G。

2)经营性的全国骨干网络建设

20世纪90年代后,随着WWW技术的出现,互联网的商业化速度明显加快,中国也开始建设面向企业和公众提供服务的经营性互联网。

为充分利用信息化手段为国家经济发展服务,中国金桥信息网(CHINAGBN,China Golden Bridge Network)工程建设于1994年6月全面展开。该网络也称为“同家公用经济信息通信网”,是“金卡工程”和“金关工程”的信息传输和处理平台,建设之初就被定位为同家信息化骨干网,由吉通通信有限公司负责管理和运营。1996年9月6日,CHI-NAGBN联入美国的256K专线正式开通,正式接入国际互联网。随后,中国金桥信息网宣布开始提供互联网服务,1997年经国务院批准金桥网成为当时中国可以进行商业运营的两个互联网络之一(另外一个是CHINANET)。2003年,随着吉通公司被当时的中国网通收购,中国金桥信息网与中国网通的网络整合,不再独立提供服务。

1994年9月,邮电部电信总局与美国商务部签订中美双方关于国际互联网的协议。随后,中国公用计算机网(CHINANET,即163网)建设启动。1995年1月,按照上述协议,邮电部电信总局分别在北京和上海开通了与美国Sprim公司之间的64K专线,并且通过电话网、DDN专线以及X.25网等方式开始向社会提供互联网接入服务。从此中国互联网正式进人商用化阶段。1996年1月,全国骨干网建成并正式开通,标志着中国的互联网用户从科技教育界已经转向全国各行各业,拉开了中国互联网大发展的序幕。
国内的互联网基础设施建设在20世纪的最后几年迎来了第一个高潮。当时,中国电信(也就是当时的邮电部电信总局)在163网建成后不久,1997年6月又开始建设中国公众多媒体信息网(China lnfo,即169网),主要用于承载视频会议和VPN等业务,由于169网采用私网地址,因此是一个独立的全国性IP专网。在1998年的163网络二期工程中,中国电信对163网络进行了大规模扩容,对节点间的速率进行了全面提升,主要节点间采用IP over SDH技术,速率为NX155Mbit/S;其他节点间采用IP over ATM技术,速率为nX34Mbit/.s。而且与美、欧、亚洲多个IP网络运营商开通了2Mbit/s、45Mbit/s、155Mbit/s等多条电路。1999年年底,中国电信将163和169两网合并运营,初步建成了一个覆盖全国的互联网骨干网络。

此外,中国联通CUNet、中国移动CMNet、中国网通CNCNet等建设的全国性骨干网也在2000年前后相继建成开通。

2000年,北京、上海和广州三个全国性的互联网络交换中心建成并投入运营,解决了上述五大经营性网络,以及各非经营性网络之间的互联问题,提高了跨网访问的速度。

1993年成立的中讯一亚信有限公司,是中国最早从事互联网系统集成的高科技企业。先后承建了包括中国电信ChinaNet、中国联通CUNet、中国移动CMNet、中国网通CNCNet等全国骨干网工程在内的近千项大型互联网项目,曾使中国70%的互联网信息是在其建造的网络上流动。

3)最早的民营ISP

伴随着网络建设的大规模开展,中国网络服务和运营方面的尝试也逐步展开,出现了中国第一批互联网服务提供商。

瀛海威公司是国内最早的面向公众的互联网接入服务提供商(ISP),成立于1995年。1997年2月,“瀛海威网”开通,并在3个月内开通了8个城市的服务。由于市场环境还不成熟,为了吸引用户上网,在提供网络接入服务的同时,濂海威还开办了“瀛海威时空”,同时担当内容制作(ICP)角色。为了让更多的普通公众了解互联网,瀛海威还进行大规模的市场推广,开办了中国首家民营科教馆,人们可以在这里免费使用瀛海威网络,学习A8010最终占领了中国90%的接人服务器市场。这是国产数据设备第一次巨大的突破。

从1996年起,国内厂家就在低端路由器上有了突破,代表性的有深圳桑达SED—08系列路由器、华为QuadwayR系列路由器等。但由于低端路由器人门门槛低,不能反映出国内厂家的研发能力。1998年起,华为公司开始大力发展QuidwayNE系列高端路由器,累计资金投人近10亿元,工程师2000多人,突破了一系列高端路由器核心关键技术,先后发布了NE05/08/16系列、NE80/40系列、NE5000系列高端路由器产品。以NE系列路由器为代表的中国厂家,在国家的支持下开始全面展现中端到高端的路由器设备的研发能力。

(4)社会化应用的发展阶段

2001年后,伴随着中国经济持续快速发展,中国互联网发展也步入了一个新的阶段。这一阶段的主要特点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互联网的规模高速增长

2001年以来,网内互联网的规模高速增长。到2008年6月底,网民数量首次大幅度超过美国,跃居世界第一位;同时,宽带网民数和国家域名注册量也跃居全球首位

截至2008年12月31日,国内网民数达到2.98亿人,与2001年年底相比增长了7.8倍;域名总数达到16826198个,其中CN域名数量达到13572326个,增长了105倍;网站数约2878000个,增民了9倍;国际出口带宽约640286.67Mbti/s,增长了84倍;互联网的普及率达到25.5%。

2)网络基础设施进一步完善

2001年以后,随着互联网用户的增加和各种新型应用的出现,互联网流量也呈现爆发式增长,年均增速连续几年超过100%,运营商的网络基础设施,特别是骨干网面临巨大的压力。为了更好地提供互联网相关的业务和应用,中国的电信运营商不断扩建网络基础设施。截至2003年,中国电信已经相继对ChinaNet进行了五期扩容,骨干网带宽容fi达到10G。

2003年以后,各大运营商陆续启动“精品”IP网络的建设,以满足大客户和商业客户等高端客户,以及软交换和视频等重要应用对网络服务质量的较髙要求。2003年,中国电信启动“CN2”建设。“CN2”是采用IP/MPLS技术,以一个融合的承载网统一承载多种信息流,提供差异化服务。CN2于2005年年底建成并开通。2006年开始,原169网络上承载的大客户VPN业务逐步向CN2迁移。目前,CN2已经成为中国电信承载VPN、IDC、组播和组播VPN、视频会议以及3G业务的综合承载网。2003年,中国联通的“多业务统一网络平台(China Uninet)”建成。该网络采用ATM+IP技术,可以支持不同的服务质量级别,能同时提供语音、数据、视频、互联网等各种业务。

2001年以来,以ADSL为主的宽带固定接入逐渐普及,大幅度提升了网络接人速度。2001年,屮国用户的上网方式还以低速的拨号接入为主,占比达83%以上。到2009年6月底,宽带接人的比例已经达到94.3%,其中80%为ADSL接人。

移动互联网接入速率和普及率也在这一时期实现了快速增长。2001年7月,中国移动GPRS业务在全国部分地区投人商用,与“移动梦网”计划结合开始提供移动互联网业务。2003年3月,中国联通CDMA1X网络开通,传输速率最高可达153.6kbit/s,超过普通拨号速率。2009年1月7日,工业和信息化部为中国移动通信集团、中国电信集团公司和中国联合网络通信有限公司发放3张第三代移动通信(3G)牌照,3张全国性的3G网络开始逐步投入运营,为移动互联网发展提供了更好的基础设施。截至2009年7月,中国手机上网用户达1.55亿,占网K总数的46%。

3)设备研发取得全面发展

1999年,科技部将研制中国高速信息示范网的核心路由器作为“863”计划信息技术领域跨主题的重大攻关项目,由中兴通讯与清华大学合作承担,并于2001年8月通过了国家科技部组织的验收。2001年,中国自主研发的互联网关键设备——中国高速信息示范网核心路由器“银河玉衡”通过技术鉴定。2003年,中兴通讯ZXR10T64E电信级高端路由器荣获得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20(M年华为公司QuidwayNE系列高端路由器获得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2006年,中兴通讯高端路由器频频中标中国电信重大集采。在2008年中国路由器市场品牌份额上,华为达到17.8%,中兴为4.9%,思科和Juniper则分别为14.1%和28.8%。

国产路由器开始占据海外市场的份额,QuidwayNE系列高端路由器已经规模进人60多个国家,承担了14个国家骨十网建设;中兴通讯于2007年数据产品在海外市场的收入超过了国内市场的收人。中兴通讯与华为公司也成了为运营商提供全面解决方案的两大厂商。

4)互联网应用渗透到各个行业

互联网在屮国经过20多年的发展,现在已经逐渐融人生产生活的各个方面,是人们获取信息、沟通交流和从事商务交易的主要平台,互联网已经成为中国经济社会运转不可或缺的重要基础设施。

互联网成为获取新闻和文化娱乐信息的主流媒体。一方面,自1995年起,《中国日报》、《人民日报》开办网络版以来,已有近1000家报纸和近200家广播电视机构开办网站,将原有内容数字化和网络化,提升传播效果;另一方面,各大门户网站也从最初单纯转载新闻内容切人,逐渐发展成为网络媒体领域的重要组成部分。目前,网络媒体在新闻传播方面已经具有较大的影响力,成为主流媒体。此外,网络游戏、网络影视等文化娱乐业务也是近年来的热点:中国网络游戏用户数在2008年年底达到4936万,当年市场实际销售收人为183.8亿元人民币;互联网也已成为影视内容传播的主要渠道之一。截至2009年7月,中国网络视频用户数达到2.22亿,占网民总数的65.8%。国内专门提供视频内容服务的网站达300多家,仅土豆网的视频内容就多达2000多万个。

互联网已经成为最重要的沟通交流工具。其中使用最广泛的通信类业务为电子邮件和即时通信。2001年前后,网易、新浪、搜狐、中华网等门户开始向公众提供免费电子邮件服务。电+邮件用户数量随后开始急剧增加,在2006年就超过4.3亿,已经成为使用最广泛的互联网服务。fl1999年腾讯推出QQ以来,即时通信业务在中国经过近10年的发展,已经成为广受用户欢迎的互联网业务。截至2009年6月底,使用即时通信(IM)应用的网民为2.55亿人,占到网民总数的72%。

互联网逐步成为企业和普通消费者从事商务交易的重要工具平台。据统计,2008年国内网络电子商务总体交易规模达到19510亿元。其中,网上购物(B2C)年交易额也首次突破千亿元大关,达1200亿元。同期,第三方网上支付市场交易额规模也达到了2743亿元,自2006年以来每年增速均接近200%。

与此同时,中国的一些互联网企业逐步确立了在国内市场的优势地位,在门户网站、即时通信、网络视频、网络游戏、旅游预订等各主要互联网业务领域中,来自中国本土的知名品牌在市场上均处于领先地位。

5)互联网治理逐步正规化

互联网的发展面临信任缺失和网络安全薄弱等全球性问题,网络安全和信息安全对互联网产业乃至整个社会的影响日益突出,中国互联网也不例外。为此,中国政府和相关行业组织积极介人,通过法律规范、行政监管、行业自律、技术保障等方面的综合措施,加强互联网管理,确保互联网健康有序发展。

自20世纪90年代中国接入国际互联网以来,中国全国人大和国务院陆续制定了一系列涉及互联网管理、互联网域名、互联网版权保护和互联网安全等领域的法律、法规和部门规章,对中国的互联网发展和管理起到了一定的规范作用。

2001年以来,中国初步形成“齐抓共管、分工负责”的行政管理体制。为了使管理体制与互联网发展相适应,国家陆续对互联网的行政管理体制进行了调整,明确了管理对象和管理部门的划分,管理的范围覆盖了互联网现有的各种应用,涉及50多个政府部门,初步形成了由“全国互联网站管理工作协调小组”统一协调指导,互联网行业主管部门、网络文化行业主管部门、专项内容主管部门、公益性互联单位主管部门、互联网安全监管部门以及企业登记主管部门之间分工负责、齐抓共管的互联网管理体制。在这一框架下,各主管部门还开展了“阳光绿色网络工程”、“整治互联网低俗之风”等一系列专项行动,有效抑制了垃圾信息,在打击色情违法内容,净化网络空间方面起到了显著的效果。

由互联网企业组成的行业协会逐渐发挥作用。2001年5月,中国互联网协会成立。这是第一个全国性的互联网行业协会。其主要职责是宣传国家的政策、法律、法规,充分发展行业自律作用,拥有会员330多家。2002年4月,互联网协会发布中国第一个互联网行业的自律公约《中国互联网行业自律公约》。此外,国内主要的互联网企业还自发成立《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自律公约》、《全国新闻网站坚持文明办网,净化网络环境自律公约》和《中国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等一系列自律公约。

国家建立了互联网管理和安全保障等方面的技术保障措施,并加大了网络安全的研究力度。工业和信息化部“ICP/IP地址信息备案管理系统”于2005年4月建成并投人使用,该系统的主要功能是对中国境内开展互联网信息服务的网站实施备案,以便加强对IP地址资源使用的管理,保障网络安全,规范互联网信息服务活动。目前在该系统中备案的网站总数已超过300万。国家计算机网络应急技术处理协调中心(简称国家互联网应急中心,CNCERT/CC)成立于2000年10月,是国家级网络安全应急机构,负责协调中国各计算机应急组织(CERT)共同处理国家公共互联网上的紧急安全事件。在网络安全技术研究实践方面,方滨兴作出了较大贡献。

6)下一代互联网技术创新取得进展

2003年8月,“中国下一代互联网示范工程”(China Next Generation Internet,CNGI)工程启动。CNGI工程是国家级的下一代互联网发展战略性项目,由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科学技术部、信息产业部等八部委联合组织实施。该项目的主要目的是,在国家统一部署下,抓住时机,在改进和提高现有网络和大力推广应用的同时,攻克下一代互联网及其重大应用的关键技术,实现下一代互联网的产业化。该项目包括从网络建设到研究开发、产业化及应用试验等一套完整的方案,中国电信、中国网通/中科院、中国电信、中国联通、中国铁通、CERNET2等单位负责CNGI主干网和城域网建设,华为、中兴等多家企业负责设备研发,约100个大学、100个科研院所、100个大企业参与驻地网实施,信息产业部电信研究院(以下简称电信研究院)负责“下一代互联网试验验证平台”建设并对项目工程进行测试、试验与评估,形成了一个完善的下一代互联网业务与应用试验平台,为业务创新提供大规模试验验证环境。

2004年12月25日,CNGI核心网之一CERNET2主干网正式开通。2007年3月,运营商承建的CNGI核心网相继通过验收。CNGI—期工程经过五年的实施,大幅度提高了中国在下一代互联网领域的技术水平,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是建成全球最大的下一代互联网示范网络(包括6个核心网络,22个城市59个节点,2个交换中心,273个驻地网的IPv6示范网络);第二是以IPv6路由器为代表的关键技术及设备产业化初成规模(华为等公司的IPv6核心路由器等产品均在CNGI的核心网上担当了主力,改变了以往中国网络关键设备几乎全是国外产品的局面);第三是形成了从核心网络设备、软件到应用系统等较为完整的研发及产业化体系;第四是提出了IPv6源地址认证技术,以及“IPv6overIPv4”的过渡技术方案。

2008年,CNGI二期工程启动,将在产业化方面继续进行研究、试验和验证。

7)初步取得国际标准话语权

通过多年自主创新战略的执行,中国在数据通信领域取得了很大成绩,有多个主导标准在ITU-T或IETF获得通过并发布。

2006年国际电信联盟(ITU-T)通过了由电信研究院主导的关于未来分组网络的两项国际建议——Y.2601和Y.2611,这意味着中国对下一代网络构架有了发言权。2006年,ITU-TFGIPTV成立后,作为焦点组副主席之一的刘多积极组织协调国内IPTV标准文稿提交工作。2007年,在ITU-TFGIPTV第四次会议上,在中国提交的关于IPTV架构的文稿作为基础融人其他国家相关文稿部分建议后,被采纳成为IPTV体系架构的基准文档,从而统一了IPTV的体系架构,而AVS编码标准也成为IPTV业务可应用的视频编码方案之一。

自1996年3月IETF通过RFC1922之后,中国开始在互联网主要研究机构中逐步获得了一定的话语权。之后,中国在IETF的工作逐步深入,并取得了较大进展。2009年,RFC5316和RFC5392也获得通过,中国在互联网核心技术领域也获得了话语权。

8)三网融合业务逐步发展

随着国际上三网融合业务的逐步开展,中国在IP电话、IPTV等三网融合业务发展方面也取得了一定的成绩。

从1995年开始,国内开始小范围引人依托互联网的Internet Phone产品;随着宽带网络的普及与相关技术的发展,IP电话也由单纯PCtoPC的通话形式,发展出IP to PSTN,PSTN to IP,PSTN to PSTN及IP to IP等各种形式,1996年第一套可商用化的系统进人市场。中国电信于1997年年底在广东和湖南首先开展了IP电话的实验,取得了一定的实验成果,当时对一些IP电话产品的各项功能进行了验证,包括其用户的认证方式。1999年4月,信息产业部同意中国电信、中国联通、中国吉通对公众开通IP电话试验网,决定由电信研究院蒋林涛负责联合国内各方面单位广泛开展1P电话相关行业标准的制定工作,并组织中兴、华为、CISCO、上海贝尔等公司进行IP电话互通试验。随后,这些运营商相继开通了179XX的IP电话服务。目前IP电话系列标准已有30多项获得发布,1P电话业务也已经成为国内基础电信业务,开通范围涉及全国并可通达世界上的大部分地区,包括记账卡方式和主叫方式,并在全同电话业务中占据很大的市场份额,有很大的影响。

国内电信运营商开展IPTV业务的尝试最早开始于2004年。然而,在IPTV业务发展初期,技术标准不统一,产业链合作不顺畅等因素阻碍了IPTV的发展。IPTV发展的初期,由于缺乏统一的标准,对IPTV的定义和系统架构缺乏统一认识,各厂商各自为政造成系统接口不开放,难以实现互联互通,导致系统设备的终端价格居高不下,业务质量也难以保障。为了解决IPTV技术标准不统一的问题,中国通信标准化协会于2005年8月成立特别任务组,开始了IPTV标准制定工作,并迅速确立了第一批产业急需的标准。随后,信息产业部还组织了几次大规模的互联互通测试,促进了系统的互联互通。2007年以后,由于系统开放性提高,降低了终端厂商和增值业务厂商的进入门槛。IPTV涉及内容产业和信息通信业,跨行业的合作,特别是内容和网络运营的合作是成功的关键。2005年5月10日,上海文广新闻传媒集团获得主管部门的IPTV业务许可,中国网通和中国电信开始了与上海文广在IPTV业务上的合作。一周后,2005年世界电信日(5月17日),中国网通与上海文广合作在哈尔滨推出了1PTV业务,这成为国内第一个IPTV的试点案例。2006年4月底,牡丹江、黑河两地IPTV业务顺利开通,哈尔滨IPTV用户近5万。2005年11月底,中国电信也与上海文广合作的IPTV试商用业务也在上海正式开通。到2008年年底,国内开展1PTV业务的省份达到26个,用户数达到331万。

51学通信(www.51xuetongxin.com):致力打造最好的通信技术在线学习平台 。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站长邮箱|Archiver|51学通信 ( 粤ICP备11025688 )

GMT+8, 2024-11-29 11:15 , Processed in 0.026500 second(s), 14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2

© 2001-2011 Comsenz Inc.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