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材是学校进行教学活动的基本工具之一。髙等教育教材是指供高等院校在校学生(包括研究生、普通高等学校本专科学生、成人高等学校本专科学生)学习使用的出版物。从层次上看,高校教材包括研究生教材、本科生教材、高等专科生(包括接受高等专科教育和专科层次的高等职业教育的学生)教材。中国髙等教育教材的建设大致经历了借鉴翻译国外教材、试用自编教材、全面修订教材以及自主规划教材等多个阶段。 20世纪50年代,邮电类高等院校的教材大多是借鉴国外的教学用书,如苏联教材的译本。与此同时,广大教师也编写了大量讲义,介绍了国外通信学科的新技术,如半导体、信息论和微波技术等。在20世纪60年代,邮电部开始组织经验丰富的教师编审邮电类高等院校的教材,形成了通信类专业的教材序列,如《电信网络》、《电话学》、《电报学》、《天线及电波传播》、《微波中继通信》等,尤其是《电磁场理论及微波技术基础》、《信息论》、《网络综合理论》、《电视学》等教材受到了各方面的重视。1976年后,又陆续编写了一批教材,如《信息理论基础》、《载波通信原理》、《微波技术基础》等。为加强教材建设,1984年邮电部成立了邮电高等教材编审委员会领导小组,下设通信技术基础、电信技术、无线电技术、电磁场与微波技术、计算机通信与应用等8个教材编审委员会。据不完全统计,从1977〜1985年,邮电类高等院校的教师所编写的各种教材和专著共180余种。另外,20世纪80年代在国家教委教材编审委员会的领导下,也汇集了中国高等院校数百位富有教学经验的专家,编写、出版了一大批通信类教材;很多院校还根据学校的特点和需要,陆续编写了大量的讲义和参考书。这些通信类教材对高校的通信学科教学工作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进入21世纪后,通信技术的发展日新月异,为加快教学改革和教材建设,有关部门除了依靠高校的老师和专家撰写了新的教科书外,还引进和出版了一批国外优秀电子与通信教材。这些教材覆盖了电路理论与应用、信号与系统、数字信号处理、微电子、通信系统、电磁场与微波等方面,既可作为通信专业本科生和研究生的教学用书,也可作为有关专业人员的参考材料。这批教材有的翻译为中文,还有部分教材直接影印出版,以供教师用英语直接授课,对高校通信教学和教材的改革发挥了重要作用。同时,中II通信领域的专家学者在“九五”、“十五”和“十一五”普通髙等教育国家级规划教材项目的支持下,涌现了一大批国家级精品通信类规划教材,如北京邮电大学出版社出版的《通信原理》、国防出版社出版的《通信原理》和清华大学出版社出版的《现代通信原理》,这些教材在中国开设通信工程专业的普通髙等院校中得到了广泛应用和认可。 在通信学科职业技术教育的教材建设方面,邮电类中等专业的教材建设更具特色和代表性。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中国邮电部门相继成立了多所邮电中等专业学校,其教材建设也经历了同普通高等教育教材的建设历程。20世纪60年代,编写了《电工原理》、《无线电基础》等34种、42册教材,适应了当时中等专业人才培养的需要。1978年后,教材建设加快了步伐,到1985年年底,又编写了《纵横制电话交换机》、《载波通信原理》等教材40种、54册。有些教材如《电工基础》、《电子电路》被其他中等专业学校的相关专业广泛应用。进入21世纪后随着电信主管部门管理体制和国家教育制度的改革,多所邮电中等专业学校开始了向高等职业教育发展。在第一届教育部高职高专通信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2006〜2010)的指导下,髙职高专通信类教材建设在通信技术、移动通信技术、数据通信、通信网络与设备等专业方面得到了蓬勃发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