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1学通信技术论坛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查看: 4366|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3.2.9光通信体制及标准的发展 [复制链接]

Rank: 9Rank: 9

懒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3-1-17 23:42:58 |只看该作者 |倒序浏览
一键分享 一键分享

在中国光纤通信的发展历史上,除了硬件研发机构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外,软科学研究和体制标准研究也作出了重要贡献。1987年,发布了邮电部5所起草的《GB/T8404-1987光纤的环境性能试验方法》;1988年,发布了武汉邮电科学研究院、电子部23所起草的《GB/T9771-1988通信用单模光纤系列h1989年,邮电部电信传输研究所白其章等人,起草了“市内光缆通信系统进网要求”,这些光通信的第一批体制标准,开启了光通信规模发展的标准化、规范化进程。

1993年,邮电部电信传输研究所韦乐平等人结合中国的国情,研究制定了“光同步传输网技术体制”,提出了光同步传输网结构、增强型光接口规范、特有复用路线、假设参考通道模型等,确定了沿用至今的SDH传输网基本架构,为发展SDH技术起到了重要的推动和指导作用,该项目获得邮电部科技进步一等奖。
2000年,邮电部电信传输研究所完成了中国第一个WDM系统的技术标准YD/T1060-2000“光波分复用系统(WDM)技术要求——32X2.5Cxbit/s部分”,为WDM技术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动和指导作用。

1998年7月,武汉邮电科学研究院余少华代表参加国际电信联盟第七研究组的中国专家组向国际电信联盟提出“IPoverSDH”提案,2000年3月X.85IPoverSDH标准被ITU-T批准,该提案是自国际电联成立130多年以来通过的第一个中国提案。

2001年2月,武汉邮科院余少华代表中国提出的X.86(Ethernet over SDH)提案得到国际电信联盟批准,这是业界在MSTP领域的第一个国际标准,也是把以太网和千兆以太网引入电信传输网的第一个国际标准。2002年,由原信息产业部电信传输所主导,华为技术有限公司、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牵头制定了“基于SDH的多业务传送系列标准”,这种基于SDH的多业务传送MSTP技术可以支持以太网交换和接口,顺应了业务分组化的大趋势,开始全面代替传统的SDH。

2003年10月28日,武汉邮科院余少华博士代表中华人民共和国提出的X.87(Multiple Services Ring based on RPR)提案,获得国际电联通过,中文名为城域网多业务环标准。该标准在城域网范围对传输和交换设备进行简化,使之融合成为一个集分组化的分插复用设备、分组化的交叉连接设备、分组化的多业务传送平台于一体的可实现多业务组网能力的设备。

2007~2009年,以华为技术有限公司、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为代表的部门成员向ITU-SG15提出了新一代OTN的标准,定义了OTN对GE、10GE的支持,特别是确定了映射方法和OTU3y等系列速率,这些重要成果被写人了2009年10月通过的G.709标准。中国电信2004〜2009年多次参加OIF光互连论坛组织的全球互联试验,促进了ASON智能交换光网络的成熟和发展。

为了推广光数字通信技术,赵梓森编写的《单模光纤通信系统原理》一书,获全国科技图书出版二等奖,1987年孙玉编写了《数字复用技术》由人民邮电出版社出版,1988年邬贺铨编写的《脉码通信话路传输特性》由人民邮电出版社出版。为了配合SDH网络发展,韦乐平编写的《光同步数字传送网》一书也已经再版6次,广泛传播,极大地推动了SDH传送网的发展,获得邮电部科技进步二等奖。毛谦主编了“十五”国家重点图书出版规划项目——光通信丛书,包括《SDH原理与技术》、《光波分复用技术》、《综合宽带接人技术》、《自动交换光网络》和《光传送网原理与技术》等10余本由北京邮电出版社出版;2005年余少华、陶智勇编写了《城域网多业务传送理论与技术》,被列人“863”通信髙科技丛书由人民邮电出版社出版。这些书籍的出版为光通信普及起了积极作用。目前,中国的光纤通信产业实现了从零到规模宏大的转变,已形成从光纤光缆、光电器件到系统与网络的产品品种齐全、材料和设备配套的产业体系,光纤光缆用量和网络规模均位居世界前列。

www.gprshome.com: GPRS及移动通信技术学习交流分享平台。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站长邮箱|Archiver|51学通信 ( 粤ICP备11025688 )

GMT+8, 2024-11-25 22:50 , Processed in 0.024425 second(s), 14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2

© 2001-2011 Comsenz Inc.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