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1学通信技术论坛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查看: 4422|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第七章中国通信学科与中国通信产业含7.1中国通信产业的演进与发展 [复制链接]

Rank: 9Rank: 9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3-4-29 22:16:41 |只看该作者 |倒序浏览
一键分享 一键分享

第七章中国通信学科与中国通信产业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通信学科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创新技术不断推出,创新人才不断涌现,创新机制不断提出。之所以有如此快的发展步伐,很重要的原因之一就是得益于中国通信产业的快速发展。这里的通信产业既包括生产通信设备的制造业,也包括使用通信设备的运营业,两者具有同等重要的地位。

通信产业的发展向通信学科提出了对于新理论和新技术的需求,通信产业本身的创新成果也丰富了通信学科的内涵,通信学科的发展则从知识和人才两方面支撑通信产业的进一步发展。正是借助通信界学者、师生、科技人员、企业家的协同努力和持之以恒的创新实践,才使中国通信学科和通信产业获得同步的发展。

另外十分重要的一点是,上述发展离不开改革开放的大背景,正是依赖于一系列国家改革政策和正确的技术决策,依赖于卓有成效的产学研用结合机制,才能有这样成功的发展历史。

本章按照历史发展线索,系统梳理中国通信产业的演进与发展历程;以创新为核心,选择有代表性的企业和成果,阐述中国通信产业对于中国通信学科发展的推动作用;以产学研用机制为中心,阐述两者之间的互动发展历史。

7.1中国通信产业的演进与发展

7.1.1通信运营业的发展

1949年前,中国通信的主体业务是国内电报和本地电话,国际电报和长途电话很不发达,没有全国范围统一规划部署的通信网,也没有有影响的电信运营商,技术和维护都依赖于外国公司。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国家用3年的时间实施全国电信恢复建设计划,接管了外国公司在中国内地的全部邮电设施,建设北京通信中心。在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1953〜1957年),对通信网路进行了有计划的扩建和改造,采取“重点建设,照顾一般”和“有线为主,无线为辅”的方针,进一步加强了以北京为中心的全国通信网。在随后的20年间,由于违反客观规律的经济跃进计划和“文化大革命”的冲击,通信业在曲折中渐进,在逆境中还有所增长,支撑了经济运行最低限度的需要。

改革开放后,国家着手制定新时期的经济发展政策。1983年,国家科委、国家计委、国家经委组织近百个单位,上千名科技、经济和管理专家制订能源、交通运输、通信等12个重要领域的技术政策。邮电部科技局总工程师钱家治主持中国技术政策(通信)的研究制订,协调邮电、铁道、水电、电子等7个部门,经过调查研究、统计计算和科学论证,圆满地完成了任务。研究结果以国务院文件形式正式发布,作为国家对通信发展进行宏观指导的政策性规定,并于1987年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钱家治等15人因制订通信技术政策于1988年受到三委“突出贡献”表彰。

由于滞后的通信运营业成为国民经济发展的严重瓶颈,1980年起阔家开始对通信采取扶持发展的政策。一是实行“三个倒一九”,即通信企业利润10%以上缴财政,90%用于企业发展;国家对通信企业的贷款10%还本付息,90%免还;通信服务产生的外汇,10%向国家结汇,90%自用。二是开征市话初装费和长途附加费。从资金面上保证通信业的建设,支持通信科研和教育事业的发展。1984年,党中央和国务院又对邮电工作作出了极其重要的“两个六条指示”,提出“国家、地方、集体、个人一起上”建设邮电、发展邮电的指导方针。根据国家的方针和政策,邮电部提出了“翻三番保翻两番”的战略发展目标,即至2000年邮电部提出通信能力要翻三番,以保证全国GDP翻两番目标的完成。据此,通信部门先后作出并实施了一系列重大技术决策。

20世纪80年代初作出了第一项重大的技术决策:跳过纵横制机电式交换机阶段,引进国外设备,直接在运营网络中装备程控交换机。1982年,福建省引进国内第一套万门程控交换机F-150在福州市电信局开通使用,开创了使用程控交换机的先河,标志着闻家通信网现代化建设的起步。其后,在20世纪80年代,各省市电信局在地方政府的支持K,利用国外低息贷款先后从日本、瑞典、德国、美国、比利时、加拿大、法国等国大规模引进数字程控交换机,上海贝尔公司程控交换机生产线也开始投产,国内电话网的技术面貌发生根本改观,容量显著增大,通信技术能力也得到了很大的提髙。至1990,年,全同电话主线用户数已达685万户,比1980年增长了220%,市话紧张局面开始得到缓解。但同时也形成了所谓“七国八制”的局面,交换机市场大部分被国外制造厂商占领。此时,同内开始消化吸收国外技术,加速开发国产程控交换机。20世纪90年代,国内引进生产线制造的程控交換机大量生产,国内自主研发的程控交换机也开始进人市场。至1995年和2000年,全国固定电话用户数分别达到4707万户和1.45亿户。全国通信综合实力大大增强,而且推进了国内交换设备制造能力的提升,有力地推动了交换和通信网络领域的发展。

20世纪80年代末作出了第二项重大的技术决策:通信干线建设跳过同轴电缆发展阶段,直接建设全国光纤网络。经过8年的艰辛努力,在1998年提前两年建成了总长达7万多千米,覆盖全国的所谓“八纵八横”光缆干线传输网络。它从根本上改变了全国通信干线紧张的状况,使中国通信网络能力产生了一个质的飞跃,而且增强了国内光传输设备制造能力,有力地推动了有线及光通信领域的发展。

1993年作出了第三项重大的技术决策:放弃模拟移动通信技术,建设GSM即第二代数字移动通信网络。1995年,全国移动电话用户数猛增206.1万户,增长率高达131%,其后每年以接近100%的速度增长,至2000年,移动电话用户数已达8453万户,成为全球移动通信大国。数字移动通信网络的建设不但极大地提升了中国通信运营业的规模和水平,而且开启了无线通信的时代,激发了学术界对于无线通信研究的热情,有力地推动了无线及移动通信领域的发展。

20世纪90年代末作出了第四项重大的技术决策:将通信网络的技术基础由ATM转向IP。20世纪90年代,顺应R际发展趋势国内开始研究ATM宽带交换技术,但出于市场的考虑,运营部门十分谨慎地对待此项技术的应用。20世纪90年代屮期,万维网(www)的全球应用使IP技术全面进入通信领域。通信运营业敏锐地觉察到这一潜在的大趋势,启动了至F—代IP通信网演进的试验和建设,几大通信运营商在下一代网络技.术领域作出了不少创新研究成果。

直至20世纪90年代末,和世界上大多数同家一样,国内通信运营业走的也是政企合一、国家统一经营的道路,集中调度各种资源,按照统一的标准,有效地建设国家通信网络。特别是在改革开放后,选用先进通信技术,快速发展国家通信基础设施建设,较好地解决了制约国民经济跨越发展的通信瓶颈问题。

20世纪90年代末,随着国家经济体制改革的深人,在中国准备加人WTO的大背景下,国家启动了对于通信运营业的体制改革,通过政企分开、邮政分营、企业重组等一系列措施,打破了新中国成立以来通信服务垄断经营的模式,引入通信经营的竞争机制,并推进运营商的股份制改造。经过多年努力,中国无论是网络规模还是技术水平都已跻身于世界领先行列。同时,体制改革还推进了通信网络的开放和融合,促进网络、业务、内容、软件业合作共蠃局面的逐步形成,由此诞生了一批业务提供商和内容提供商。它不但促成了数据及互联网通信领域的形成与发展,也极大地丰富了通信学科的内涵,推动了整个通信学科向深度和广度两个方向的拓展。

表7-1为近年来国内通信运营业的逐年发展情况。值得一提的几个标志性数据是:1991年至2000年,电信业务收人年均增於41.6%,为同期GDP的4倍左右;2001年,全国移动电话用户数达1.45亿户,居世界首位;2002年,全同固定电话和移动电话用户总数达4.2亿户,通信网规模全球第一;2003年,全国移动电话用户数达2.69亿户,首次超过固定电话用户数;2008年,固定电话用户数首次呈现负增长,移动通信优势日益明显。截至2008年年底,全国固定电话普及率为27.4%,移动电话普及率为46.1%,电话用户总数达9.82亿户,移动电话用户总数超过美国、日本和印度的总和。

在互联网及业务应用方面,2005年,互联网宽带接入用户数比例为58%,首年超过窄带接入用户数,至2008年年底,互联网用户数达2.98亿,首次超过美国,居世界第一,其中宽带接人用户数比例达90.6%,手机上网的网民数达1.17亿,域名在中国境内注册的网站数达到287.8万个,网页总数超过160亿个,CN域名已经广泛应用于金融、汽车等各个行业。

7.1.2通信制造业的发展

1949年前,中国通信设备都依赖于从同外进口,仅在一些大城市设有一些修配性质的小厂,根本没有自己的通信制造业。

中华人民共和同成立后,由于西方国家对我国实行经济封锁,国家确立了自力更生发展通信制造业的方针。1950年,邮电部成立器材供应局作为主管部门,将分散在各地的一些通信维修机构、旧交通部的几个工厂以及解放区迁来的工厂合在一起,解决国民经济恢复期和第一个五年计划初期通信发展的迫切需要,中国邮电工业初具雏形。

与此同时,作为苏联156项对华援建项目之一,电子工业部于1957年建成北京有线电厂(738厂),成为国内第一个自动交换机制造工厂。所生产的ATC型步进制交换机是“文化大革命”前主要的国产交换机型之一。

1958年,根据国家制定的“在全国范围内建成一个以现代工具为主的四通八达的邮电网”的战略目标,邮电部确定了将下属工厂改造为制造厂,自己武装自己,大办工业的原则,在部内专门成立了..丨:业局主管通信制造业。在两年的时间内,全同邮电工厂迅速增加到295个,邮电部因此被屮央称为“小机械工业部”之一。

1961〜1965年,遵从网家“调整、巩固、充实、提高”八字方针,邮电部和电子工业部达成“邮电自用的通信设备由邮电工业自己生产供给,电子工业部将以军工电子通信设备为主”的原则协议,在此基础上,邮电工业局按照“机与线、整机与元件、主机与附属设备配套”的原则调整下属企业,保留北京、上海、长春、西安、成都等地19个工厂归邮电部直接管理,其余都调整为修配厂或修机室,同时还组织了一些重要通信设备的科研、生产、使用“三结合”的大会战。

“文化大革命”时期,通信制造业排除干扰,坚持“三结合”的做法,研制和生产了一批重要的通信设施。1979年年底,原邮电部已有28个直属工厂,职工66141人,为国家提供占90%的通信器材和设备。与此同时,原电子工业部下属的一些工厂负责生产通信设备所需的元器件和零部件,也是通信制造业的重要组成部分。

至此,一个独立的、较为完整的通信工业体系已经建立起来,企业发展的核心理念是自力更生,在政府主管部门的统一管辖下,与部属科研院所紧密合作,开发和生产通信设备,充分体现了计划经济时代的特征。当时,通信运营业呈亏损状态,通信制造业略有盈利,原邮电部依靠制造业上缴的利润补贴邮电教育经费,支持通信学科有限的建设和发展。但是,总的说来,通信制造业的规模小,技术层次较低,发展速度较慢,即使在国内电子行业中,其地位也不高。

改革开放后,通信制造业经历了国营企业体制渐进改革的历程。1980年,中国邮电工业总公司(PTIC)诞生,虽然和邮电部工业局是一个机构两块牌子,但是它标志着通信制造业开始由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转换。通过二级法人的运营机制,其下属28个厂获得了自主经营的权利,然而由于运作模式由指令性计划转变为自行寻求市场,生产计划陡减75%,逼迫经营者面向市场实现转型。

此时,国家作出一个重大决策:以市场换技术,引进外资和技术,加速发展通信制造业。1981年,武汉邮电科学研究院与美籍华人光电器件专家合作成立了国内通信业第一家合资企业“长江激光电子有限股份公司”,并通过引进消化掌握了自主开发长波长激光器件的技术。1983年,在邮电部的直接领导和组织下,经过长达数年的艰苦谈判,终于和比利时贝尔公司合资成立了上海贝尔电话设备制造公司。上海贝尔的成立开创了通过合资引进国外先进技术加速发展国内通信制造业的路子,使中国在短时间内掌握了先进的程控交换设计和生产技术,打破了国外厂商垄断交换机市场的局面,并为其他领域的合资引进和技术发展积累了经验。其后成立的中荷合资长飞光纤光缆有限公司成为国家光纤生产的重要基地,PTIC下属的杭州东方通信设备制造厂和北京邮电通信设备厂于20世纪90年代分别与摩托罗拉公司和诺基亚、爱立信公司合作,建立了生产手机、基站和移动交换机的生产线和合资工厂,成为当时国内主要的移动通信设备制造厂。以上海贝尔为标志的合资引进开创了通信制造业发展的一个新阶段,同时也培养出了一大批现代通信技术人才,为交换与通信网络领域的知识更新和发展创立了良好的外部条件,也为20世纪90年代国产程控交换机的自主创新研制打下了基础。

1991年,解放军信息工程学院和PTIC下属洛阳电话设备厂合作,研制成功国内第一款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HJD04型大中容景数字程控交换机,其后合资成立了以04机为核心产品的巨龙信息技术有限责任公司。

经过二十年的改革,至20世纪末,PTIC已从28家技术层次较低的传统国营工厂发展成为一个颇具实力的大型国有通信制造集团性企业,1998年被英国著名电信杂志《电讯周刊》列为世界50家电信制造巨人的第20位。在这一阶段,以PT1C为代表的中国国有通信制造业走的主要是合资引进的发展之路,其间也有一些如04机那样的产学研用合作成功之举,在支撑中国通信业快速发展的过程中起到重要的作用。

2000年前后,国有通信制造业进入集团化和股份制改造阶段。1999年9月,PTIC和信息产业部脱钩,成为一个独立的集团公司,更名为“中国普天信息产业集团公司”;2003年基于集闭优质资产创立普天股份公司;2006年,调整产业结构,推出POTEVIO品牌,实施国际化战略,完成了从行政性总公司至现代企业制度的股份公司的转换。经过多年的整合,中国普天已经从单一的通信制造商拓展为多领域的信息制造商,成为一家拥有通信、行业电子和广电三大主导产业的中央大型企业。其直属普天技术研究院自主开展技术研发,成为中同第三代移动通信TDSCDMA产业发展中的重要角色之一,在移动智能存储器领域做出重要的创新成果,并在电信增值服务、通信终端、数字集群专网通信市场占有相当的份额。在这一阶段,作为国有通信制造业代表的中国普天,走的是自主创新之路,和其他类型的企业一起担当起中国现代通信业建设的重任,其愿景是通过自主研发成为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知名品牌和较强国际竞争力的大公司。

进入20世纪90年代后,通信制造业除了中外合资企业和中国普天这样的大型国企以外,又出现了科研转型企业、国有民营企业和民营企业等多种形式的制造企业。

1998年,总部位于北京的电信科学技术研究院根据国家科技体制改革的部署,组建国内科研院所系统第一家上市公司——大唐电信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同时组建大唐电信科技产业集团,于2000年整体转制成为大型国有科技企业。2002年,在集团下乂成立了大唐移动通信设备有限公司,专注于TDCDMA标准的产业化。目前,大唐电信集闭有员工10000余人,已成为中国重要的综合性通信设备制造厂商。

1999年,位于武汉的武汉邮电科学研究院完成研究院的股份制改造,成立烽火科技集团,形成母子公司型高科技企业。烽火科技集闭核心竞争力基于四大技术:光电子设计与制造技术、光纤制造工艺技术、专用超大规模集成电路设计技术和软件开发技术,光传输产品和光纤光缆产品始终保持W内第一梯队的市场地位,目前有员工14000余人,已成为中国重要的光通信设备制造厂商。

中兴通讯是国内成功转制的创业型国有企业。其前身是1985年成立的合资企业中兴半导体有限公司,由航天集团控股。1993年,控股的航天集团公司顺应国家政策,改由和民间科技企业共同组建内资公司——深圳中兴新通讯设备有限公司,并由民间科技企业承担经营责任,管理者参股,首创“国有民营”经营机制,形成以国有资本为主体的混合所有制经济体制。1995年实现了公司最为关键的一次技术突破,研制成功具有国际20世纪90年代水平的ZXJ10大容量局用数字程控交换机,成为当时同内自行研制的四大主力交换机型之一。

1997年,以中兴新公司为大股东,组建深圳市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成为国内以国宥资本控股的从事通信系统设备研制的第一家上市公司。从此,中兴通讯进人了一个新的高速发展时期。产品结构突破单一的交换设备,向交换、传输、接人、数据、增值业务、电源等多元化产品领域扩展;目标市场由农话向本地网、骨十网扩展;客户由国内市场向国际市场拓展。2003年更名为“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同”,标志着公司向国际化综合性大型通信企业目标迈进的战略性转变的开端。目前中兴通讯已有员工60000余人,成为国内通信制造业的龙头企业,也是国际市场成长最快、最具发展潜力的通信设备厂商之一。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是国内最成功的高科技民营公司之一。1988年成立,1992年开始转向数字程控交换机的研发,1994年实现公司最为关键的一次技术突破,研制成功具有国际20世纪90年代水平的C&C08大容M局用数字程控交换机,成为当时国内自行研制的四大主力交换机型之一。其后,产品范围从单一的交换机扩展至通信系统的各个领域,并从国内市场向国际市场扩展,很快成长为一个综合性的通信设备提供商。目前华为技术已有员工近90000人,产品范围覆盖无线与移动、有线与光通信、交换与网络、数据与互联网、电信增值业务、终端等通信各个领域,和中兴通讯一样,已成为国内通信制造业的龙头企业,也是国际市场成长最快、最具发展潜力的通信设备厂商之一。

改革开放后,国内通信制造业的发展大致可以分为三个阶段。20世纪80年代是引进合资阶段,遵照“以市场换技术”的策略,通过与外商合资办厂制造先进通信设备,吸收国外先进技术和制造工艺,特别是在通信网中大量采用计算机技术和信息技术,迅速缩小通信服务与国外的差距。这阶段制造业的主体力量仍然是大型国有企业。通过这阶段的发展,大大增强与国际通信界的交流,高校和研究院所获得了新的技术信息,通信学科知识体系获得更新。20世纪90年代是群体突破阶段,在国家经济体制和科技体制改革的推动下,形成了由大型同有企业、国有民营企业、科研转制企业、民营企业组成的多种体制共存的通信制造业,借助于引进合资获得的技术信息,各类企业自行研制成功具有当代国际水平的通信设备。这阶段制造业的主体力量是各类不同体制的企业的联合体,以程控交换机为标志,出现了“巨大中华”四大通信制造厂商。在ft主研发的过程中,高校和研究院所也发挥了重要作用,通信学科的水准得以显著提高。2000年后是自主创新阶段,基于前阶段积累的知识基础,并得益于中W经济持续增长累积的财力,通信制造业在某些领域已达到或接近国际领先水平,产品已进入国际市场,技术与标准已与国际接轨。由于体制的优势和经营机制的灵活性,民营和国有民营企业的实力迅速提升,渐成主力。高校和企收共同承担国家高科技项目,科研和教学水平不断提高,通信学科获得了快速的发展。

附件: 你需要登录才可以下载或查看附件。没有帐号?立即注册
51学通信(www.51xuetongxin.com):致力打造最好的通信技术在线学习平台 。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站长邮箱|Archiver|51学通信 ( 粤ICP备11025688 )

GMT+8, 2024-11-25 20:45 , Processed in 0.027259 second(s), 14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2

© 2001-2011 Comsenz Inc.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