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kinghighland 于 2014-2-26 17:45 编辑
关于信令采集分析系统,回顾一下个人所了解到的历史,涉及到的时间年份可能不准确,误差在正负一两年吧。 本人入通信这行较早,十几年的老工程师了,把个人视角看到的听到的相关事情整理出来,难免挂一漏万,欢迎大家发言补充。 早期阶段: 最早应该在2003-2004年开始出现,西塔是做这个领域比较早的公司,产品包括VirusGuard/WAPMAX/MMSMAX,这些软件工具工作在Gi/WAP网关/彩信网关这些接口,并没有涉及到GPRS核心网,因此“信令”也仅仅是针对业务消息而言的。 2005-2006年摩托罗拉推出了DeepOcean,这个工具是工作在Gn/Gi接口的,同时分析GMM和SM信令/HTTP/WAP/Virus等内容,相当于是GPRS信令分析+WAPMAX+VirusGuand合体。 2006-2007年,国内传统的CS域信令监测系统厂家都开始提供PS域的产品,比如中创信测的Gb接口分析系统,当时Gb还没有IP化,因此是在E1链路做采集,成本昂贵,部署的城市往往也仅覆盖主要城区,中创的Gb分析系统只分析纯信令,仅仅处理控制面信令,不分析用户面业务数据。 2007年DeepOcean开始支持Gb接口,同时支持E1和IP化采集,值得一提的是,DeepOcean继承了Gn/Gi接口的处理方式,同时处理控制面和用户面,这在当时是独一无二的,市场反馈相当好。2008年DeepOcean开始支持Iups/Iucs接口。在2008年北京奥运会期间和2010年广州亚运会期间提供业务保障服务。2011年诺西并购摩托罗拉网络业务,DeepOcean归属了诺西网络。 Gn平台阶段: 2010-2012年,移动集团开始大规模部署Gn信令分析系统,项目一期15个省参与,二期后几乎全国所有省份都完成了部署。参与厂家包括:宽广、西塔、日讯、直真、中创、中兴、诺西东软、协成志远等。在此之前,这些厂家中有的厂家是Gn平台但只看信令(如中创),有的是双平面分析但仅仅是个工具(如西塔),有的则什么都没有全得现做,于是八仙过海各显神通,该扩展用户面的扩展用户面,该平台化的赶紧平台化,什么都没有的就想法OEM一个,也有自己实力够强赶着做出来的。在此之后,形成了到目前为止大体没变化的Gn厂家的市场格局。Gn厂家顺带着做衍生服务,利用平台优势竞争,于是没参与Gn平台的其他厂家就不谋而合考虑另起炉灶。 同时期联通集团也开始建设网优平台和分组监控平台,对分组域的要求是Gn全采集加Gb/Iups控制面,入围厂家有:中创、优网、亿阳信通、天元、中兴、博瑞得、协成志远。 Gb/Iups阶段: 集团建设的Gn系统其实主要用于日志留存,真正支持网络优化的功能非常有限,这是Gn数据源的局限造成的,Gn系统在后继发展中也调整定位,以支持集团的网络质量考核为主,毕竟各地儿的OMC统计都有一些特色问题(你懂的)。而Gn系统无法支持优化的问题给了Gb/Iups厂家一个很好的机遇,在这个阶段突然就冒出来几十个厂家,纷纷冲进Gb信令分析系统的开发中,其中少部分厂家也同时支持Iups。在2012年随便哪个省开标,一下就报名十几家。 2012年最引人瞩目的恐怕就是始于2011年持续大半年的浙江移动搞的Gb系统PK的擂台了,报名去了十几家,最后筛选留下了四家:中创、拓明、诺西、瑞原。这一场拉力赛一开打就打了大半年,小厂家也耗不起。最后是诺西排名第一,瑞原和中创派第二第三,然后前两名划分了浙江的地盘。
涉足接口信令分析系统的公司一览:
一定有弟兄对这几十个厂家都有谁很感兴趣,我来列个清单,手工整理,挺费工夫的,又不实之处请大家指出和补充。 以下名单排名不分先后(做了个简单的分类): · 主设备厂家:爱立信、摩托罗拉(并入诺西)、中兴、华为 · 爱立信系:瑞原、翰信、拓明 · 摩托系:西安汇龙、九鼎瑞信、华讯、诺西 · 诺西系:诺西东软 · 阿朗系:上海贝尔、Velocent · 鼎利系:鼎利、贝讯/贝软(收购)、世源信通(收购) · 日讯系:日讯、上元信 · 中创系:中创、沃泰丰、优网、贺兰云天 · 其它:西塔、协成志远、亿阳信通、天元、博瑞得、宜通、电旗、华星、凯通、惠捷朗、卓琳、上海百林、宽广、直真、鑫众、重邮、华创、深讯、博信、同友、洛神、虹旭、炎强、湾流、科虹 · (欢迎大家补充)这里列出的大部分公司都具有独立的研发和产品
LTE阶段: 2013年杭州组织了LTE的现网试点项目。这个试点前前后后也有不少厂家参与,包括诺西、凯通、瑞原、湾流、炎强、科虹、拓明等。 一个简单的总结 这么多厂家投入巨大的资源(人力财力时间)来做信令分析系统,其中有不少是并不具备把产品做好的技术实力的,但是由于市场竞争的混乱,“好产品”在大多数情况下并不重要,而“有产品”才是最重要的,局方开标会要求服务方具有自主研发的分析优化系统,没有产品就等于排队也买不到票。有厂家为Gb/Iups的产品开发招几十个人,一做两年,上千万都投进去,产品却做得很一般,这时候如果仅仅满足于“有产品”能有资格参与应标,那就太得不偿失了。为什么有的厂家做不好产品,可能原因是很多方面的,即使是做得比较早的西塔如今在Gb上没有建树,靠着Gn平台份额大过日子。Gn厂家大都做不好Gb/Iups的主要原因恐怕是集采规范所致。 从历史看未来,A+Abis的混战是Gn/Gb的历史,而Gn/Gb的混战是LTE的历史,LTE的信令分析系统也不可避免陷入一场混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