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1学通信技术论坛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查看: 4796|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7.3.2合资引进国外技术再创新 [复制链接]

Rank: 9Rank: 9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3-4-30 13:28:27 |只看该作者 |倒序浏览
一键分享 一键分享

改革开放后,相继成立了上海贝尔、北京国际交换(BISC)、天津H电、青岛朗讯、广东北电等多家中外合资的通信设备制造企业,引进国外先进通信技术,加快通信现代化步伐,为其后中国通信学科的快速发展打下了基础。

作为中国通信业最早成立的中外合资企业之一,上海贝尔公司的发展历程最具代表性。公司成立25年来,走出了一条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集成创新、原始创新3种方式逐步推进、相互结合的道路。
1984〜1990年,为公司“引进消化吸收”阶段。邮电部从全国高等院校、科研院所、企业调集了一大批专家,组成了上海贝尔的技术队伍,对从国外引进的程控交换技术进行消化、攻关。1986年12月,国内第一个由本地制造的程控交换机装备的S12电话局在合肥宿州路局开通,标志着中国自己的程控交换机产业的起飞。

1991〜2001年,为公司“再创新与集成创新”相结合的阶段。企业依靠创业时期积累的资金、人才、技术和经验,开始建立自己的研发体系,自主开发了中国7号信令系统,同时将研发重点拓展到移动通信、数据通信、接入网和多媒体终端等新产品领域。

2002年后,公司实行转股改制,成立了弓集团全球接轨的研究与创新中心,在再创新和集成创新的基础上开展原始创新,在前沿技术领域开展前瞻性研究。

(1)程控技术的引进消化

20世纪80年代初,国家根据“以市场换技术”的政策,决定引进程控交换机制造技术,以此带动中国通信装备自主研发能力的提高。据此,原邮电部拟定了与外商谈判的3条原则:引进代表世界先进水平的全数字程控交换系统和年产30万门的生产线;引进程控交换机的核心——大规模集成电路生产线;用部分产品返销来补偿技术转让和进口物资所需支付的外汇,实现外汇平衡。

当时,西方国家出于意识形态方面的原因,在髙新技术方面对中国实行封锁的局面还’没有改变,程控技术引进首当其冲的困难就是“巴统”的限制。邮电部派往欧美、日本寻求合作伙伴的考察团,在按照“程控引进三原则”提出技术转让的要求后,外方大都以“巴统”的限制为山加以婉拒,只同意卖整机设备,对于引进生产线,特别是引进大规模集成电路的要求,都明确表示“不予考虑”。时任邮电部部长和副部长曾分别率团两次访美,寻求由AT&T公司引进5ESS程控交换机,都遭到拒绝。

经过仔细分析,邮电部确定将比利时贝尔公司(BTM)作为突破口。其一是因为在政治上比利时政府长期对华友好;其二是BTM开发的S1240交换系统成熟度远不如美国的5ESS和爱立信公司的AXE10,面对激烈竞争,S1240在市场上处于劣势,比利时也急于从国际上开辟新的市场,寻求新的发展空间。而从技术角度看,S1240虽然不成熟,但是其设计具有特色:全分散控制,全微机处理,局部故障造成全局性瘫痪的可能性较小,忙吋呼叫处理能力强,易于扩容,特别适合国内每线话务较高的具体情况。考虑到BTM是一家有着100多年历史的大公司,若引进成功,有可能在较短的时间内赶上世界先进水平。

基于以上考虑,国家重点对比利时政府和BTM进一步沟通。1980年,BTM同意中方关于技术引进的要求。比利时首相先后三次赴美,与美国政府首脑进行协商。当时,虽然冷战已经基本结束,俱美国在比利时境内设置的监听系统不仅没有撤除,还部署了针对苏联的导弹基地。比利时政府就以此为筹码,向美方争取与中同合作开拓通信产业的自主权。BTM的母公司——ITT(美国国际电报电话公司)也出面对美国国务院做疏通工作。终于,美国政府在1982年年底通知中方,同意比利时向中国输出S1240程控交换技术,史无前例地突破了“巴黎统筹委员会”的限制,不仅为中比双方互利合作扫清了障碍,而且为此后中国的高新技术引进幵创了先例,积累了经验。

其后,引进工作顺利进展。1982年5月,邮电部科技委一致通过该项目的技术审议;1983年初,国务院批准“中比合营生产数字程控电话交换系统的可行性研究报告”;1983年7月,中比双方签署合资合同,成立上海贝尔,规定合营年限为15年,中方占股60%,比方占股40%。1986年,由公司承建的首个采用国产程控交换机的交换局在安徽开通,由此拉开了中国通信网络建设大发展的序幕。

由于上海贝尔生产的S1240程控交换机大规模投放市场,一方面进口程控交换机的数量下降,节省了大量购买进口设备的资金;另一方面,迫使进口交换机不得不大幅度降价,仅此一项便为国家节约了上千亿元的资金,有力地促进了国家的改革开放和经济建设。

上海贝尔的成功运作,使中国很快掌握了程控交换新技术。在20世纪80年代初,国内对于程控交换技术原理知之甚少,开发、设计更是无从谈起,上海贝尔成立时,在公司章程中就明确规定了外方必须转让S1240交换机的开发技术。公司成立后,先后派出4期专家赴比利时学习。第一期学习CDE技术,即S12机移植至中国运行的特定技术;第二期和第三期学习CAE技术,即S12机的局数据和用户数据生成技术;第四期更加深入地研读S12机的代码。通过学习以及其后的生产、开局和调测,上海贝尔消化掌握了S12机的开发技术,a行开发了很多丁.具软件,使得能独立生成和配置交换机的各项数据,并对在调测过程中发现的软件问题,进行纠正和解决。

上海贝尔的成立打开了屮国通信学科和国外同行交流的大门,在推进中国通信技术发展,特别是通信网络和交换技术发展方面起了很大的作用。在基本掌握S1240交换机技术的基础上,1990年,由邮电部提议,中方与外方联合成立了公共协调组(CCG),邮电部副部长宋直元亲任组长。CCG的三项主要仟务是:统-S12版本,促进S12开发,推动技术转让,即由它来制定S12的发展规划和路标。当时,中方根据国内电话网的实际情况提出了35项开发项目,建立了规范版本功能的功能数据库,并确定由上海贝尔负责做CDE的开发,具体来说,就是国内长途网、移动网、7号信令网以及其后智能网的特定功能都由上海贝尔开发。CCG组织延续近10年,成员是中外双方的高层技术专家,每年定期开会两次,其讨论结果构成S12发展的权威意见。通过这样的方式,一方面提髙了技术转让的力度,有助于上海贝尔的持续发展;另一方面有效地利用国际资源,获得宝贵的信息和咨询意见,对于中国通信网规划、建设和发展有很大的帮助。

根据掌握的资料和技术,上海贝尔编写了国内第一部程控交换技术规范《S1240程控数字电话交换系统技术规范书》,向通信标准制定部门提供了许多关于S1240交换机测试、7号信令、智能网规范等方面的参考资料,对于国内交换设备和通信网标准的制订做出了很大的贡献。上海贝尔还于20世纪80年代末成立培训中心(现为上海阿尔卡特朗讯大学),20余年来,培训国内客户近7万人次,为全国各地运营商培养了大批现代通信技术的专门人才。特别是,其中约有4300多人次接受A级培训,大部分都已成为中国通信运营业的高级技术人才或管理骨干。在早期派出比利时学习的4期组团中,相当多的专家来自研究所、高校和设计院,不但为国家提供了培养难能可贵的高级人才的渠道,而且南京邮电学院、北京邮电学院等高校的专家回国后很快编写出程控交换教材,开设程控交换培训班、本科课程和专科专业,为国家培养急需的高层次通信技术人才,为通信学科知识体系充实新的内容,推进中国通信学科上升到一个新的台阶。所有这一切,都为20世纪90年代国内程控交换系统自主开发的群体突破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除此以外,上海贝尔的成立还有力地推进了国内大规模集成电路技术的发展。根据引进谈判确定的原则,在合营章程中,以法律形式明确规定了外方必须转让当时最为先进的3^m集成电路技术。正是在此基础上,上海贝尔和上海仪表局合作成立了制造专用集成电路芯片(ASIC)的上海贝岭公司,使得交换机每用户分摊的集成电路成本由原来的每门50美元下降到每门11〜12美元。

(2)73信令技术的再创新

上海贝尔在消化吸收国外技术的同时,还积极进行相关技术的再创新,以宋树成高级工程师为首的研究团队在7号信令系统方面所做的工作是上海贝尔再创新的代表,其创新成果对于中国7号信令体系标准的建立、7号信令实现技术的突破以及7号信令知识的普及有很大的影响。

信令系统是通信网的神经中枢,7号信令是最新的国际标准信令系统,对屮国实现通信网现代化至关重要。其软硬件实现技术比较复杂,当时属于尖端通信技术,西方国家一直拒绝向中国转让。尽管上海贝尔成立时外方承诺转让程控交换技术,但是7号信令仍然在“巴统”禁运之列,限制S1240的7号信令只能在市内使用,不能用于长途网。

1986年末,S1240交换机的7号信令系统率先在国内投入试用。研究闭队在最初的几年内,跑遍了全国数卜个地市,采集分析了大量现网运行数据,对7号信令系统的稳定运行和广域应用作了大量的研究。1989年,作为国内唯一的厂商代表参加邮电部制订国内7号信令技术规范的讨论,提供了不少现场数据和建设性的改进意见。最后形成的技术规范对7号信令点编码做了策略性修改,由当时在用的14位混合编码方案改为24位全国统一编码方案,为中国7号信令系统的长远使用和其后智能网的发展提供了保证。

紧接着,上海贝尔承担起了开发和实施这一新的技术规范的艰巨任务。研发团队根据多年来对于S12软件消化吸收取得的知识,提出了一个覆盖14/16/18/20/22/24位信令点编码全适应的设计方案。该方案兼容新老规范,不仅适用于中国通信网的要求,也适用于世界各国的使用要求,得到了中国通信专家们的充分肯定和比利时贝尔公司7号信令专家的认可。但是这种兼容方案大大增加了开发难度,国际上已有软件最多只能支持14/16/24位三种信令点编码,因此大部分国外供应商均不愿意满足这种要求。为此,研究团队独立承担该项技术的开发,提出了具体的设计思想,在与比利时专家充分研讨后,达成了共同的意向和可行性计划。后来,许多设计思想被比方专家在其他工程中采纳和应用,得到高度的肯定。

该项开发需要解决两个关键技术难题。昏先是如何在有限的8086处理机的存储空间内,存储224(16,777,216)个信令点编码。研究团队提出了“双表法”的解决方案,外表用于存储省外的编码,按范围搜索,内表存储省内编码,按照索引搜索。这样,对于全国任一信令点编码均能有效地完成寻址。

其次是随着传输系统的数字化和智能化,对交换机提出了实现随机电路编码的要求。国外的设计虽然考虑了这一要求,但是存在资源浪费、管理和实现复杂的缺点,而且很难直接应用于现有软件。研究团队大胆地提出了在S1240交换机的公共信令模块中实现随机电路编码的改进方案,并经过多次论证会使比方专家信服地表示同意。随后在中国使用的新版S12软件中成功地采用了这一方案,有效地降低了软件的复杂性,加快了开发进程,提高了系统的可靠性,每年可为国家节省上千万美元的资金。

经过两年的投入和努力,上海贝尔依靠自己的力量在全球率先研制出了兼容14位和24位信号点编码的中国7号信令系统,获得了邮电部颁发的中国第一号“七号信令系统有效性测试证书”。1995年,国家开始建设7号信令网,上海贝尔凭借自冇技术和优异的指标,占有全网50%〜60%的市场份额,不但转化为可观的商业价值,而且为中国通信网络发展提供了冇力的支撑。

在7号信令系统开发取得创新性成果后,研究团队又应用DSP技术开发了MFFP数字信号处理板,而后又研发了2Mbit/s高速7号信令链路MDTA电路板,其中MFFP板成为在S12系统中应用的首块自主研发的高科技电路板,使软、硬件核心技术全部掌握在自己手中。后继开发的DSPB数字信号处理板除在国内市场采用外,还出口到阿尔卡特,并在集团内得到全面应用。

更加值得一提的是,2002年,宋树成离开上海贝尔自主创业,创立了民营科技企业上海粱江通信系统有限公司。从解决号码携带和网络融合问题为出发点,在1号信令软硬件技术的基础上,发明了基于信令实时控制方式的信令引擎技术,利用自主开发的消息处理机,将处理器、存储器和用户数据库分布式地融入通信网中,在不需要更改网络结构的前提下,能为通倍网络快速提供信息安全、分布式数据库等业务解决方案。该公司已成为上海市小巨人培育企业和专利试点企业,人均年销售额已达130万元。这是引进消化再创新的深化和延伸,是引进技术在本土衍生发展的体现。

(3)创新中心的原始创新

20世纪90年代末,国家为了加大开放力度,让国企从充分竞争的行业退出,并争取外方支持中国加人WTO,决定同意外方(阿尔卡特)控股的要求。经过两年的谈判,完成了转股改制,外方拥有50%+1股的股份,中方拥有50%的股份,同时公司改制成为国内通信制造业第一家中外股份有限公司。

此时,上海贝尔面临着外方控股以后如何继续技术创新的问题。谈判时确定的总原则是上海贝尔加入阿尔卡特全球知识产权共享联盟,除上海贝尔以外,该联盟的其他成员都是阿尔卡特全资公司。根据联盟的技术总协定,所有成员地位平等,只要阿尔卡特拥有的知识产权,包括买来的知识产权,必须供全体成员共享,成员公司之间技术双向交流。也就是说,将合资公司历来必需的技术转让模式转变为与外方的技术共享。

在这样的条件下,作为国内通信制造业第一家引入国际资本的股份制企业,上海贝尔形成了独具特色的自主创新发展模式:“同际资源为我所用,创新成果为我所有”。具体来说,公司的0主创新实现两个“落地”,即:自主创新产生的知识产权“落地”,公司完全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知识产权的核心商业价值“落地”,公司拥有自主知识产权所产生的商业价值。根据备忘录和公司章程,上海贝尔可以进入阿尔卡特集团全球技术库,共享除卫星和海底光缆以外所有的产品和技术。同时,上海贝尔可以根据市场需要,自主开发技术和产品,其知识产权归公司所有。实际上,通过收取专利费,公司自主知识产权本身也产生了直接的经济效益。

近年来,很多跨国企业虽然在华设立了研发中心,加大了研发投人,但其产生的知识产权仍然归外方所有,产生的经济效益也大多不在中国.。相比之下,上海贝尔通过转股改制,实现了中外合作模式的突破,换来了前瞻性的技术、属于中国的知识产权、参与全球研发的机会,实现了技术在国内外的双向流动,并打造了具有国际水平的研发能力,为闰有企业开辟了一条本土经营和国际资源相结合的体制创新之路。
因此,2002年后,上海贝尔在再创新和集成创新的基础上进入了一个更高的台阶,即开展原始创新。除了加强产品研发中心建设外,公司又成立了研究与创新中心,从事前瞻性技术研究和原始创新工作。在移动通信技术(2.5G/3G/4G)、宽带接入技术(xDSL/FTTX)、下一代网络(NGN/IPV6)、光通信技术(DWDM/ASON/MSTP)、宽带和多媒体应用(IPTV/MobileTV)等核心技术领域取得了许多研究成果,递交了许多标准提案和发明专利,许多方面已经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之前,上海贝尔向标准化组织一般只提交变更请求(CR)提案,即对已有标准提出修改;至2005年,开始提出关键技术点或机制设计的提案;2006年扩展到系统架构设计的提案,如广播组播单频网的分层同步架构设计已被3GPP接受并进人LTE相应的标准,无线中继透明模式帧格式设计被IEEE接受并进人LTE-A相应的标准;在2008年,则是从新的概念,到整体方案,再到关键技术,有成片的提案被接受,而且含有人量专利。例如由研究和创新中心最先提出的协同多人多出天线概念,其框架和一些关键技术提案已被IEEE接受,由此反映了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上海贝尔的技术创新进展。

51学通信(www.51xuetongxin.com):致力打造最好的通信技术在线学习平台 。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站长邮箱|Archiver|51学通信 ( 粤ICP备11025688 )

GMT+8, 2024-11-25 22:40 , Processed in 0.024052 second(s), 13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2

© 2001-2011 Comsenz Inc.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