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1学通信技术论坛

标题: 3.4.4数据网的探索与发展 [打印本页]

作者: admin    时间: 2013-2-1 23:41:46     标题: 3.4.4数据网的探索与发展

与国际数据通信网发展基本类似,从X.25、DDN、ISDN发展到帧中继、ATM,中国的数据通信网也经历了从模拟到数字化再到数据化的过程。

(1)X.25的研究与发展

中国数据网的发展也是源于计算机系统的发展。20世纪70年代,各部委以及大型企业都纷纷从国外引进了大景大中型计算机系统。由于各部委的机构都是中央、省市、地市以及县市垂直分布结构,因此当时的计算机系统都是从原邮电部租用专线构成各自的计算机联机系统。但由于租用全国电路构建专用系统在人力物力和技术水平等方面都有较高的要求,这对于大部分部委并不是最好的选择,而且这样建立起来的专用系统,各部委之间也无法实现联机的信息资源共享。于是,原邮电部从法国引进了3个节点和8个集中器的设备,于1988年构成了第一个基于X.25协议的分组交换实验网CNPAC。CNPAC在随后的几年内开始逐渐为各大部委和科研机构提供服务。1988年12月,清华大学校园网从加拿大UBC大学引迸的采用X.400协议的电子邮件软件包,通过CNPAC与加拿大UBC大学相联,开通了电子邮件应用。同年,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研究所采用X.25协议使该单位的DEC net成为西欧中心DEC net的延伸,实现了计算机国际远程联网以及与欧洲和北美地区的电子邮件通信。1989年5月,中国研究网(CRN)通过CNPAC实现了与德国研究网(DFN)的互联,并能够通过德国DFN的网关与互联网通信。1991年,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研究所采用DECNET协议,以X.25方式联入美国斯坦福线性加速器中心(SLAC)的LIVEMORE实验室,并开通电子邮件应用。

尽管CNPAC在各大部委和科研机构中发挥了一定的作用,但由于网络的规模太小根本无法满足部委的需求,而且数据网需要有专门的技术队伍才能帮助解决不同型号计算机联网问题,因此运营了3年多时间一共才发展了1296个用户。为此,原邮电部决定以CNPAC为基础建设覆盖全国的分组交换网——中国公用分组交换数据网China-PAC。该网络于1993年建成后,第二年底就发展了超过一万用户,而且大部分是集团客户。到1996年年底,ChinaPAC已经覆盖全国县以上城市和一部分发达地区的乡镇,与世界23个国家和地区的44个数据网互联。

ChinaPAC由国家骨干网和各省(市、区)的省内网组成。骨干网覆盖所有省会城市,省内网覆盖到有业务要求的所有城市和发达乡镇。通过和电话网的互联,ChinaPAC可以覆盖到电话网通达到的所有地区。ChinaPAC设有一级交换中心和二级交换中心,一级交换中心之间采用不完全网状结构,一级交换中心到所属二级交换中心之间采用星状结构;ChinaPAC在北京和上海设有国际出入口,广州设有到港澳地区的出入口,可完成与国际数据的联网。

ChinaPAC覆盖了国内90%的市、县。由覆盖全国省会城市的主干网和省内网组成,拥有5800个端口,处理能力达6000分组/秒,省间的汇接中心速率达34Mbit/S,用户接人速率可达64kbit/s,到后期,ChinaPAC的端口数由5800个扩大到约50000个,并推向市、县、乡一级,网络不仅支持X.25、X.32、X.28、X.29、X.3、X.75等协议,还可支持IBMSNA网络。

在X.25技术设备研发与国产化方面,原数据所为推动国内公用分组网络与设备的研发作出了很大的贡献。胡筑华等研发的分组交换NP设备系列成为国家“七五”攻关项目实用化、产业化的一个成功范例,也是国内在公用分组交换网上应用的仅有的一类国产化设备,在全国推广应用了近千部,占有CHINAPAC网上端U1/3以上,数据所成为当时国内分组网设备的第二大供应商。数据所研发的设备还组建了北京、广州、天津、上海、河南等13个省市的分组网,以及国家气象局灾害性天气预报网和京郑电气化工程数据网两个专网。数据所在NP系列设备基础上研制开发了专用设备POSPAD组建金融POS网,为各家银行的POS业务提供方案,被多家银行采纳。此外,数据所蒋林涛等还研制了VIDEOTEX系列设备并在CHINAPAC上组建了可视图文业务网,推动了分组网业务的发展。

(2)DDN的引进与发展

从20世纪90年代初开始,中国大规模引进国外DDN技术。1994年,中国电信China DDN—级干线网开始组建,一期工程已通达所有省会城市,各省级DDN网也同期建成。1995年,全国已有5000个地市开通DDN业务。至1996年年底,中国DDN全国骨干网第二期工程完成,已经覆盖到2100个县以上城市,发达地区已覆盖到乡镇,端U总数达18万个。截至2001年6月,全国DDN用户数达38.8万,已成为当时专线数据用户接人的主要形式。可以说,DDN业务曾经一度受到广大用户的青睐,达到发展的高峰期。直到2004年,国内DDN网络才停止建设,但DDN业务仍然向公众提供。

ChinaDDN按照网络的建设、经营、管理和维护的责任地理区域,划为一级干线网、二级干线网和本地网三级。除了传输数据业务之外,ChinaDDN已经成为邮电部门其他网络的支撑网,尤其是成为“三金工程”等信息化网络的承载网络,大暈的ChinaDDN,Chinna Fax ChinaNet的中继线路都开在ChinaDDN上。ChinaDDN作为电话七号信令网一期工程的一个传输平面。邮电部网管中心与各省网管中心联网的DCN工程也选择ChinaDDN作为其传输通道,移动电话信令漫游、多媒体网都依靠ChinaDDN来传送信息。邮电部和中国人民银行组建的中国金融数据网是一个规模巨大的帧中继网,全部采用ChinaDDN作为数据传送通道。此外,社会各界也纷纷租用ChinaDDN专线来开展自己的业务,各专业银行、证券公司、教育科研部门都是ChinaDDN的用户群。

(3)ISDN的研究与发展

早在1985〜1995年间,中国就建立了ISDN(综合业务数字网)模型网和试验网,进行了ISDN实用化技术的研究。传输所制定出了一系列技术标准,数据所陈锦章等对ISDN设备进行了研发,1991年,第一个ISDN的模型网在北京完成联网试验,并于3月通过了技术鉴定。在中国,ISDN实用化设备的研制于1995〜1996年取得突破性进展,先后完成ISDN成套设备的研制并进行了现场试验/试用。当时,中国自主开发ISDN设备的主要厂家中,巨龙信息研制的HJD~04ISDN交换机实现综合分组交换功能,华为技术有限公司等完成了ISDN设备的系列化和商品化工作,上海贝尔电话设备制造有限公司引进了生产线生产的S1240局用交换机,并在北京邮电大学等支持下也开发出ISDN设备。上述ISDN设备中,部分已通过邮电部有关质童认证机构的性能检测,达到国家“八五”攻关“ISDN试验网技术规范”、“ISDN试验网设备技术规范”等规范的要求,并已基本达到实用化。

随后,北京、上海和广州先后建立了小规模商用ISDN试验网。北京在没有ISDN本地网的情况下,从国际W入手,设置独立ISDN局和8个模块局为国内的外企和商业用户开放国际ISDN业务,为1996年的奥运会提供了384kbit/s的ISDN会议电视业务。随后北京局开始进行不同ISDN交换机的试验和测试工作,建设ISDN汇接局,把ISDN试验网的规模扩大到全市。上海成功地进行了市场运作,利用ISDN提供上海热线服务,使ISDN的用户数高居全国之首。广州的ISDN商用试验网开始选用国产设备采用重叠网方式组建,随后以“视聆通”业务带动ISDN业务的推广,并将ISDN试验网的规模逐步扩大。在中国电信的推动下,全国长途网的ISDN功能经过3年多的时间准备完成,三个国际局也开放了ISDN国际业务,各省会城市的ISDN业务也开始逐渐开放。

(4)FR和ATM的研究与发展

在国际上帧中继开始发展的初期,中国对帧中继也开始进行了研发,包括数据所胡筑华等都取得了一系列的研究成果,并形成帧中继网络系列设备,装备了省际公用帧中继网络节点。在这些研究成果的基础上,中国电信以ATM及帧中继技术为基础,于1997年初初步建成了覆盖中国大陆各省会城市的中国公用帧中继宽带业务骨干网(CHIN-AFRN),并于1998年开始向公众提供服务。CHINAFRN所提供的主要业务有局域网互联、图像传送和组建虚拟专网VPN等。中国公用帧中继宽带业务骨干网的一个主要特点就是采用ATM技术平台,同时提供帧中继和信元屮继等业务。该网一期工程覆盖了全国21个省会城市,采用Cascade公司的Cascade500和B-STDX9000交换机。(:as-cade500作为ATM核心层交换机提供各节点间的ATM屮继连接;B-STDX9000作为多业务接入交换机可为用户提供帧中继和ATM业务。从1998年以来,各省根据本省实际情况,逐步搭建了省ATM/帧中继网,上海是提供国际帧中继业务的出口局。在当时,中国国际帧中继业务已与美国、日本、新加坡和中国香港的7家公司的帧中继网络实现互联。随着DDN网络在全国范围内的开通以及DDN对帧中继业务的支持,在DDN网络上建立虚拟帧中继网络也成为现实。

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中国的帧中继业务逐渐萎缩,业界热门的ATM技术成为发展的重点。

在国际通信发展的影响下,国内从20世纪90年代初开始经历了一个ATM网络建设的髙潮。1993年,广州市电信局成为全国最早起步建设ATM试验网的机构。随后,北京电信宽带信息试验网是一个以电报局为中心节点的星形网,该节点使用阿尔卡特公司的ATM中心交换机A1000AX;共有三个节点的中国邮电ATM科学实验网(北京邮电大学、传输所、邮电部电信科学技术研究院),使用北京邮电大学研制的ATM交换机(BTC-9500)组成具有肖愈功能的可靠性较高的双向环形骨干网络;上海市ATM试验网分別在浦东陆家嘴金融贸易区和浦西上海市邮电管理局新大楼内设置了一台IBM2220NwaysATM骨干交换机,两个交换机通过SDH传输网以155Mbit/s速率互联。

1997年5月至1998年5月,邮电部电信总局投资建设京津沪粤宽带多媒体试验网,其中的北京节点安装在电报局。该网络用于连接京津沪粤四地的北京电信宽带ATM试验网、中国邮电ATM科学试验网等ATM试验,S标是既提供承载业务,也提供增值业务。北京电信于1998年12月正式推出了帧中继业务。中国联通于2000年开始建设的以ATM技术为核心的宽带ATM/FR数据骨干网,至2001年年底,其网络覆盖范围超过330个城市。

上述网络的建设,有效地推动了国内ATM相关设备的自主研发工作。1995年11月,北京邮电大学ATM技术研究中心成功研制了ATM交换系统BTC-9500ATM交换机,并于1999年获得信息产业部人网许可证,应用于中国邮电ATM科学实验网及随后建设的中国电信多媒体骨干网,成为国家公众多媒体宽带骨干网(即ATM网络)的核心设备。大唐电信集团下属高鸿公司李朝举等人研制的ATM宽带交换机也于1998年通过信息产业部鉴定。






欢迎光临 51学通信技术论坛 (http://51xuetongxin.com/bbs/) Powered by Discuz! X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