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随着网络 IP 化进程的进一步加快,分组网络将成为承载未来业务的最基础的平台。在这种情况下,各主流运营商对分组网络在业务感知、控制和计费方面的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SBLP(Service Based Local Policy,基于业务的本地策略)、FBC(Flow Based Charging,基于流的计费,即内容计费)和PCC(Policy and Charging Control,策略与计费控制) 正是顺应这种形势而推出的产物。随着技术和标准的进一步成熟,各主流运营商也纷纷将 PCC 作为准入性要求加以提出。
PCC(Policy and Charging Control)是策略和计费控制的简称,可以认为任何能够提供策略和计费控制能力的解决方案都可以称为PCC。PCC是由3GPP组织在R7版本中正式提出,融合了之前R5 SBLP和R6 FBC两个特性的内容,剔除了它们之间的重叠和冗余部分,并做了增强处理,通过单一接口同时提供策略控制和计费控制的能力。
支持PCC特性使得运营商可以在网络运营中进行统一的、多维度的策略部署和控制,提高运营效率,降低运营成本。
1 PDP会话:在GPRS网络中,PDP会话是用户到外部PDN网络之间的唯一一个连接,这个连接可以用UE标识、APN和IP address唯一标识。一个PDP会话包括一个一次PDP上下文和多个(或者零个)二次PDP上下文。
2 IP-CAN会话:IP Connectivity Access Network会话,对GPRS来说,IP-CAN会话是指用户到外部PDN(用APN标识)之间的连接。这个连接可以用UE IP地址和UE ID标识。一个IP-CAN会话可是由一个或多个IP-CAN bearer组成。对于GPRS来说,一个IP-CAN会话等价于一个PDP会话。
3 IP-CAN Bearer:一个IP-CAN bearer是一个定义了能力、延迟和比特误差率的IP传输路径。对于GPRS来说,IP-CAN bearer等价于PDP context。
4 NRSPCA:Network Requested Secondary PDP Context Activation,网络侧请求二次PDP上下文激活,这是在3GPP R7定义的一种新的GPRS会话管理过程,该过程允许GGSN发起二次PDP上下文激活过程。
5 承载控制模式BCM:Bearer Control Mode(BCM),BCM模式协商是定义在IP-CAN会话中由哪端发起二次PDP上下文激活过程,现在有三种模式:UE Only、NW Only 和UE/NW。如果协商结果为“UE only”,则只能由手机终端发起二次PDP上下文激活过程;如果协商结果为“NW only”,则只能由网络侧发起二次PDP上下文激活过程;如果协商结果为“Mixed”,则手机终端和网络侧都可以发起二次PDP上下激活过程。
6 PCC规则:PCC规则是一组为检测业务流或者提供策略控制和(或)计费控制参数的信息。一个IP-CAN会话中每一个PCC规则有一个独一无二的名字。
7 动态PCC规则:动态PCC规则是PCRF通过Gx接口下发给PCEF的PCC规则。动态PCC规则有两种:一种是在PCRF上预先配置的,一种是在PCRF上动态生成的。
8 预定义PCC规则:即PCEF本地配置的PCC规则,预定义PCC规则是在PCEF(即GGSN)本地上配置的规则,这些规则可以被PCRF引用,即通过Gx接口动态激活。
9 业务流过滤器:业务流过滤器是由一组标识分组数据流的参数构成。对于预定义PCC规则的业务流过滤器是预先在PCEF上配置的,使用包括但不限于IP五元组来检测分组数据流。
10 业务数据流模板SDF Template:业务数据流模板是一组PCC规则的业务流过滤器的集合,是用来区分业务流的。对于动态PCC规则,一个业务数据流模板包括所有的业务流过滤器;对于预定义PCC规则,一般会定义多个业务数据流模板。
11 业务数据流SDF:业务数据流是能够匹配业务流模板的分组数据的总称。
12 承载绑定:所谓承载绑定是指业务流和承载该业务流的IP-CAN承载的关联。
13 承载绑定机制:承载绑定机制涉及建立、修改和删除承载绑定的方法。这些方法可以分成两类:基于PCRF的承载绑定和基于PCEF的承载绑定。对于基于PCRF的承载绑定,SDF与IP-CAN承载的关联只能由PCRF定义。对于基于PCEF的承载绑定,SDF与IP-CAN承载的关联主要由PCEF决定,通常,基于PCEF的承载绑定结果作为NRSPCA过程的输入。
14 授权QoS :授权QoS是指PCRF授权的最大QoS。Gx接口定义了三种授权QoS:基于IP-CAN承载粒度的QoS,基于QCI(QoS Class Identifier)粒度的QoS,基于PCC规则粒度的QoS。基于IP-CAN承载粒度的QoS适用于一个IP-CAN承载的所有业务流。基于QCI粒度的QoS和基于IP-CAN承载粒度的QoS类似,不同的是用于基于PCEF的承载绑定。基于PCC规则粒度的QoS经常用于动态PCC规则,适用于PCC规则内的所有业务流。
这里有一篇论文。供第一个问题的参考。http://www.gprshome.com/forum.php?mod=viewthread&tid=1584&extra= “PCC策略控制机制研究及在网络中的部署”。里面提到:
PCC架构根据Qos控制模式不同分为UE-Only和UE/NW模式,UE-Only模式是UE确定IP Qos参数和特定接入系统的承载Qos参数,UE与网络之间Qos协商后网络授权Qos。UE/NW模式是UE提供应用级的会话信息或网络AF提供应用级会话信息,由PCRF确定IP级的Qos参数;PCEF根据IP Qos确定特定接入网络的承载Qos参数,EPS系统的控制模式是UE/NW模式。
至于为什么去掉了NW-only。找了一些CR。主要在S2-084367、S2-084368、C3-080926里。原因是这么说的:
“Introduction of GERAN/UTRAN specific procedures will be required in EPS for Rel-7 MS using 'NW_only'. This mode is not supported in LTE, and is a subset of 'MS/NW' node that is inherently supported by LTE. In addition unnecessary handling of MS requesting 'MS_only' will be required even if the MS supports 'MS/NW'.”[attach]1115[/attach][attach]1116[/attach]。
第二个问题:IP-CAN承载和SDF的关联实际上就是PCC的一大功能---即绑定机制。所谓绑定机制是指将业务数据流SDF与传输该业务数据流的IP-CAN承载相关联的过程。说白了就是某一个特定的应用可以使用哪一个带有特定PCC Rule的IP承载。这可以由PCRF或PCEF来决定。就是由PCRF或PCEF来决定。例如某个应用,例如QQ,建立了一个IP-CAN且带有100kb的流量许可。那QQ能否使用这个IP-CAN的策略可以由PCRF或PCEF来决定。
我在网上找了下你这两句话的出处。个人理解是这样子的,不见得正确。
我比较倾向4楼附件中作者的说法。原文如下:
“PCC架构需要对运营商控制的服务实现动态PCC控制,还需要对非运营商控制的服务实现动态PCC控制。运营商控制的服务以IMS服务为代表,PCRF对这样的服务拥有完整的PCC规则信息。而非运营商控制的Internet Web这种由第三方提供服务或用户提供服务为代表,对这样的服务不具有完整的PCC规则信息,只能从UE所提供的服务业务映射信息生成PCC规则。”
所以,"user controlled services"是非运营商控制的业务,运营商并不清楚其需要的Qos,例如QQ、BT甚至用户自己搭建的一些应用,例如FTP等。这些只能根据用户申请的Qos,由PCRF来进行一个授权,完成绑定。而"network controlled services"属于运营商自有业务品牌例如飞信、IMS,运营商是明确知道这类业务需要多大的Qos,一旦用户触发了这类业务,运营商将通过PCRF下发PCC规则给PCRF,由PCEF完成IP-CAN的绑定。
欢迎光临 51学通信技术论坛 (http://51xuetongxin.com/bbs/) | Powered by Discuz! X2 |